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颅内转移瘤的MR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颅内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49例颅内转移瘤患者的mr影像资料,并结合其临床症状、发病部位进行分析。结果:43例颅内转移瘤呈多发,多位于大脑半球、小脑、及脑干实质内;6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位于大脑半球,5例位于小脑半球;病灶大小0.3~5.4 cm,周围广泛水肿;1例可见灶内出血。病灶全部明显强化,表现为结节状、环形或者不规则形。结论:磁共振对颅内转移瘤具有很大诊断价值,增强扫描更能提高转移瘤的定性诊断。
[关键词] 颅脑转移瘤;磁共振;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64-02
颅内转移瘤是中老年人临床一种常见恶性病变,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20%[1]。文献报道较多,搜集我院自2001~2009年来经病理证实、资料齐全的49例患者,进行影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12例;年龄48~79岁;病程47 d~10个月。患者45例有肿瘤手术病史,其中,肺癌38例,直肠癌2例,胃癌2例,肾癌2例,乳腺癌1例,大多于手术后2~6个月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表现为癫痫或者肢体障碍;2例患者以走路不稳为主诉。4例患者不明原因出现上述症状(否认既往肿瘤病史),其中3例发现颅脑内病灶后,做胸部X线,见到肺内肿块。1例小脑实质内单灶病变,原发灶未找到。
1.2 方法
安科低场磁共振,平扫:头颅常规横断、矢状、冠状扫描,层厚10 cm,层间距5 mm。扫描序列SE TR 300 ms,TE 16 ms;T2WI TR 5 000 ms,TE 105 ms,水抑制序列TR 6 040 ms,TE 105 ms,TI 1 040 ms。增强扫描:SE T1WI TR 300 ms,TE 16 ms,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0.2 ml/kg,静脉内快速推注。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及大小
43例颅内转移瘤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实质内并以顶部多见(包括硬脑膜下1例,软脑膜1例);6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位于大脑半球,5例发生于小脑半球,周围广泛水肿。所有病灶边界不甚清晰,大小0.3~5.4 cm。
2.2 MR平扫
48例脑转移患者 病灶信号多为等/长T1,长T2信号(图2a),其中1例右侧小脑病灶表现为等T2信号(图1a),周围水肿呈长T2高信号。其中另1例较大单灶病例,中央囊变,信号也较混杂。
2.3 磁共振增强扫描
所有病例均有强化改变,呈结节状、环形、及不规则形强化,周围水肿带无强化。1例患者,平扫发现一个结节灶,增强扫描后,发现颅内广泛类圆形结节状、环形强化灶(图2b)。另1例小脑半球单发病灶,平扫为片状不规则水肿,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孤立的强化结节,周围水肿无强化(图1b),而腹部B超和全身PET等检查,始终未发现原发病灶。
3 鉴别诊断
3.1 多发性转移瘤与脑囊虫
处于存活期的脑囊虫,大多为多发类圆形,大小2~8 mm[1],内缘清晰,T1WI及T2WI分别可见“白靶”、“黑靶”征,周围轻微水肿。增强扫描,囊壁强化或者不强化,囊内接近囊壁可见点状强化灶,代表头节。而转移瘤水肿较明显,增强可见环形强化,但无头节表现。
3.2 单灶转移瘤与脑脓肿
脑脓肿大多亦位于皮髓质交界处,周围不规则水肿,增强扫描,可见壁环形、均匀强化,内外壁光滑,内壁无壁结节突入,DWI为高信号,MRS呈氨基酸峰及乳酸峰[2]。单灶转移瘤环形强化,内壁不光滑,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大都可以鉴别。
3.3 单灶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
恶性胶质瘤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内,具有侵袭性,边缘不规则,信号混杂,增强扫描,花环样强化,内壁不规则;而转移瘤增强后强化较规则。有时鉴别困难。
总之,由于MRI具有多角多参数、对序列的成像功能,对组织的分辨率显示高,又无骨性伪影的干扰,对发现颅脑内转移瘤,特别是位于颅顶部及颅底部转移性病变占优势,所以磁共振在发现转移瘤病灶方面要优越于其他影象检查方法,同时常规应用增强扫描,更能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误诊。
4 讨论
脑转移瘤是中、老年比较常见的一种颅脑肿瘤。由于颅脑解剖结构上的特点,脑灰质致密,脑白质相对疏松,脑皮层血供是白质血供的3~4倍,其供血动脉在颅脑皮髓质交界处突然变细,转移瘤栓子易在此处被阻止而形成瘤灶[3]。以血行播散转移为主,病灶大多位于双侧大脑半球,以幕上、多发为特点,也可位于小脑、脑干及硬脑膜、软脑膜[4]。其中,幕上占80%、幕下占20%,75%为多发灶,孤立灶占25%。原发灶多来自: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及黑色素瘤等。其中以肺癌多见,其原因:①肺癌本身发病率高;②肺癌脱落的癌细胞易进入肺静脉,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③中老年患者血流缓慢,癌细胞容易随血液循环在血流缓慢、多分叉处滞留而形成病灶。
MRI对软组织组成成分的改变十分敏感,特别是含水量的改变。转移瘤往往病灶本身很小,但却可以引起广泛水肿,即“小结节,大水肿”。大多数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多发病灶如果再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史,诊断不难;对于单灶转移瘤,有时脑转移灶在T1WI表现为等信号,不宜与周围水肿区分;而对于在T2WI为低或者等信,周围水肿呈高信号,这一特征性的改变,大多提示病变来源于结肠癌、骨肉瘤、黑色素瘤。还可以应用水抑制序列,把高信号的脑脊液抑制掉,这样就可以清晰显示出病灶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做增强扫描,通过注射造影剂后,不仅能准确显示病灶的大小,与周围水肿区分开,还可以发现平扫时所未显示的小病灶。所以,对脑实质内病灶,我们主张常规增强扫描:①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②区分肿瘤和水肿;③明确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及血供情况及有无坏死,也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5]。肿瘤血供大多丰富,增强扫描,多为均一强化;对生长较快的转移灶,由于血供不能与肿瘤的快速生长同步,则会造成病灶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坏死液化区不增强。
[参考文献]
[1]高元桂,蔡幼栓,蔡祖龙,等.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73-175,189-189.
[2]祁吉.放射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9-104.
[3]贾拮,赵明增.低场强M对于颅内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l5(8):988.
[4]杨文兵,郑小华,陈军,等.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5,8(8):698.
[5]王恩普,程敬亮,邓军.脑转移瘤100例的MRI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10(5):1851-1853.
(收稿日期:2010-11-3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