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书写画鉴古观今平沙落雁逸士心怀(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书写画鉴古观今平沙落雁逸士心怀(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先生谈古书画鉴定

一、古书画鉴定是可以学会的

古书画鉴定虽然是一项复杂的科学,但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凡有志于钻研这门学问的人,只要肯下工夫是可以学会的。当然,它要求鉴定者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熟悉中国书法史、绘画史,掌握书画理论及美学等方面常识,并且要了解书法、绘画的基本创作方法与创作过程。如果能亲身实践,就会对古人的作品有更多的理解。要熟记各个时期主要书画家、流派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对某个时代、某个书画家的作品看得多了,通过反复观察和比较,就会对它产生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一些特征,在长期的积累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就能掌握书画鉴定这门学问了。

二、古书画中的真伪与是非

只要接触古代书画作品,就会涉及到真伪与是非的问题。传世古书画作品中存在两类情况:一类是有作者名款和印章的;另一类是没有作者名款和印章的。前者属于判定真伪问题,后者属于明辨是非问题。二者区别在于:有名款、印记的,要判明是否属于此人所作,名实是否相符,相符的就可确认为某家真迹,不相符的则确认为伪品。作伪还有旧伪和新伪之别,对已判定的伪品进一步辨明是什么时代作的伪,也存在是非问题。对于无作者名款、印记的,在历代流传过程中经后人评定为某时代或某人所作,这种评定,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有些作品未被前人评定过,有待于今人鉴别、评定,这就需要从作品的时代风格和创作特点等方面判定是某时代或某人所作。这些属于辨明是非的问题。有的作伪者故弄玄虚,不在本幅署款印,而在签题中打主意,或作某名鉴藏家的假签题、假鉴藏印,冒充该作品经某著名鉴藏家评定为某时代或某作者的真迹。对于此类“假古董”,主要从仿古作旧上去辨别,也属于判别真伪问题。

但古代流传下来一部分复制品,如唐人、宋人勾填摹仿的二王等人的墨迹,以及古抄本怀素《千字文》等,当时为了搞一个或几个副本广为流传,并非存心骗人。对于此类作品,只要辨明它是哪个时代的勾摹或抄本就够了,原底的真伪另当别论。对于那些真伪互杂的传世作品,不能笼统定其真伪或是非,只要具体指出它们真伪、是非的缘由就够了。

三、古书画中的真伪与优劣

鉴定古代书画时,往往遇到这种情况:真迹不一定艺术水平高,而伪品不一定艺术水平低劣。一般来讲,高手所作书画的艺术手法,包括章法、结构、笔墨、设色等技巧高人一筹。特别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作者气质、笔性等,不是一般作伪者或摹仿者能轻易学到的。而且也不是每件出自高手的作品的艺术水平都是一流的,画家的艺术生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又从成熟到衰退。即使是高水平画家的艺术高峰时期的作品,也不一定都是成功之作。由于写作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的艺术技巧也有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这些因素都要具体分析。因而在书画鉴定过程中,对一个书画家不能固守一个标准,对那些艺术生涯较长的书画家,要根据他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水平的发展情况,分别制定出几个标准,否则就有可能把那些早期不成熟的作品或老年衰退时期的作品以及一时不合之作看成伪品了。

再者,对于书画家作品的优劣,要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以不同标准衡量他们的作品。如有的“文人画”就不能片面着眼于状物是否逼真,刻画是否细致,这类作品往往不以工见长,而是在作品中追求生拙之趣。还有一些属于“社会知名人士”,本人不以书画见长,其艺术水平不高,他们流传下来的墨迹,从艺术水平上看并不重要,但可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或文献价值,因此对这类作品不能单从艺术水平的优劣上来判断真伪、好坏。不了解古代书画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空谈所谓好坏,是无助于解决真伪问题的。如清代初年画家王,他早、中年摹写了许多宋元时期的画作,就艺术水平来看,不一定在宋元人之下,如果不研究其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等诸因素,单从画得好不好这方面着眼,难免把王伪作看成宋元人的真迹了。实际上王一些传世的高水平摹作,现今仍被一些藏家当作宋元人的真迹。所以鉴定古书画的真伪,除了注重艺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多方面深入观察比较,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四、古书画鉴定与考证

鉴定古书画,主要是针对传世作品。从时代范围上来看,主要是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书画。目前的鉴定手段主要是对实物的“目鉴”,即依靠肉眼观察识别它的时代及艺术特征。目前使用科学仪器测定的误差有三四百年,而“目鉴”这种传统的经验识别法,误差只有几十年、几年,甚至准确无误。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解决这一问题。

“目鉴”的前提是鉴定者对一个时代或书画家的作品(包括有充足证据判定为伪作的)见得较多,有实物可作对比。通过对存世作品的对比研究,掌握书画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并以此作为鉴定依据,在反复的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实对该书画家的作品的认识。对某一个时代作品的认识,要综合某一时代各家真迹的特征,掌握其总体的时代风格以后,遇见无款识的作品时,即使不能断定出是何人所作,也可以判断出它的时代来。

除了“目鉴”之外,有时还要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考证,以弥补“目鉴”之不足。如果书画家的传世作品较多,可作充分对比,不一定查找文献。但考证必须以“目鉴”为基础,如果眼力不行,考证往往费力不讨好。何况文献本身也存在真实与否的问题,倘若文献本身靠不住,费力考订一番可能错上加错。比如翁方纲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由于他的眼力不过硬和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在没有见到原件的情况下,仅依靠历史文献进行考证,得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如果 “目鉴”失误,以假当真,或依据错误的文献著书立论,也会给后人留下靠不住的文献。如有人把石涛的一件伪品当作真迹,在编撰石涛年谱时就把他的生年提前了二十年,若以此为据,就会把石涛许多中期作品当作晚期作品。古代文献中的谬误甚多,如将两位同名书画家当成一人,或把一人当作两人,或把祖孙、父子当作兄弟等等,因此研究者在查阅文献时一定要慎加分析,不能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