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慢的情趣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慢的情趣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

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

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古语有云:“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虽然在这世上,圣文或者圣书早就不存在了,可这话依然说得很真切。因为读书是亘古不绝的“圣事”,既然事关读书,注定是不会消亡的。只是,这话从现代人口中说出,意思就变了,没了古时候那股“神圣气”。现代的“圣书”之所以“圣”,多半是因为其畅销,至于内容的“衔华”就和古时候的圣文不同了,因为以前的圣文“衔华而佩实”,除了引人眼球的东西,还有实在的东西,两者皆有才能称作“圣”。现代的“圣文”,除了华丽的外表,能留下来供众人回味的精髓实在太少了。我们读书总是很快,老是慢不下来,或许只注重“衔华”才是症结所在。

很早就有人发现了现代社会的这个特征,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喜欢上升到社会批评一层,出了不少学术专著,但那没用,缺乏群众的理解。这一点上,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米兰・昆德拉。他有一本近作,用法语写成,篇幅也很短小,直截了当地叫做《慢》。这部小说不算是佳作,但一针见血。小说第一章里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缓慢”一词虽有时是贬义,但毕竟不是一种坏处,有时甚至能救命,这在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中有所论述。多数情况还是没那么极端,只是散见于各个易被忽略的生活角落,比如澳洲的树袋熊,几乎只吃桉树叶,一天睡去18个小时,行动缓慢,由此,它们精力充沛,不用饮水。对人而言,“慢”也定能储存更多的精力,“慢阅读”带给大家的好处,当然也自不待言。这次给各位介绍的两本书,属不同体裁,但都能让你体味到慢下来的情趣,这种功能是独有的。读这两本书,不是要求你必须慢下来,而是使你慢了下来。

近来发现一本现代的外国作品,觉得很惊喜,想不到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也能有如此情趣,似是隐居一般。这书便是日本泉麻人的《东京昆虫物语》。单看名字大概觉得一头雾水,题目下面有一则副标题――“46则与昆虫相遇的抒情记事”,这样就明白了此书的内容。

此书让我惊喜的是,里面每篇短文都配有一幅插画,安永一正画,描绘的是每一篇文章提到的昆虫。书中插图像昆虫图鉴一样标准,又不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清丽明亮,使文章里的昆虫“一只只仿佛‘真的昆虫现身书里’般栩栩如生”。

此书的作者泉麻人是专栏作家,出过几本类似的小书,文笔清新,文意浅显易懂,毫不做作,写出来的文字饶有兴味。书里写了46种昆虫,又都是蝴蝶、瓢虫、螳螂等常见的昆虫,但很多种类我竟都没听说过,读起来也满足了逐渐膨胀的好奇心。泉麻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的昆虫种类丰富,还很有生机,比起现在要好多了,更何况日本原本就是个多昆虫的国家。书中一些描述的确颠覆了我对昆虫的世界观,比如《草原上的瓢虫》一文:“瓢虫中有‘罪恶的代表’之称的,就是二十八星瓢虫与大二十八星瓢虫。……是危害马铃薯和茄子等农作物的害虫。在二十八星瓢虫出没的土地上种植出来的橘子,色彩也显得黯淡,有种坏人的气息。”令我大开了眼界。另有一文《“气化人”与萤火虫》,描述了儿时捕捉萤火虫的欢闹,末了竟给人以寡淡的哀伤之情:“我们在那天夜晚捉到近一百只发光的萤火虫,放生到附近京王相模原线铁路边的草丛里。最近,我隔着电车的窗户往外看,那里已变成住宅建地,我想连一只萤火虫都没有了吧!”读到这里,我就想起去年夏天在台湾游玩之时,在台中乡下看到萤火虫飞舞的情形,现在那里还应该有那光的舞动吧?

我要介绍的第二本书是历史类,史景迁所著《太平天国》,同样需要静下来的心去品味。“史景迁”是个华文名字,这人并不是中国人,只是取的中文名,原名Jonanthan Spence。取这中文名是史学家房兆楹的意思,有“景仰司马迁”之意,因为终归是作史的。历史是客观的,甚至客观得有点枯燥了,这对于中学生感受最深,所以我尤其钦佩那些把历史写得妙趣横生的史学家。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同,史景迁的作品少了学术性,主要目的似是“还原”,而非“研究”,不过史料依然丰富可信。另外,同样是写太平天国,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固然翔实,但终究也是学术性的专著,读来也较乏味。

太平天国这一事件于我们自然是耳熟能详了,具体的我不再多说。《太平天国》注重的是人,而不是史,它牢牢把握住洪秀全这一介平民的心境和行动上的变化,把太平天国由小到大的壮大过程展现得一清二楚。我也深受这一点的震撼,因为洪秀全的命运转折点在于那个梦,他梦到了上帝,不然他还可能只是个小秀才。洪秀全最初只是想传教,并没有想过要把大半个中国搅得天翻地覆,正如书的宣传语所说:“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却极少计算后果,而这就是历史的大苦痛?”

书里除了客观记录了洪秀全的发展轨迹,还涵盖了许多细枝末节,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有一些习俗连现在的中国人都已不大清楚了,现在却由美国的汉学家写出来,实在是别有苦涩滋味。不过看到一百多年前关于习俗的逸闻,还是很有意思,如第四章《天战》关于端午节的描述:“龙舟典雅堂皇,舟手服饰多彩,但为了拔得头筹,多有寻衅斗殴的情事,再加上本来就有夙怨过节,更是火上加油。暴力相向时有所闻,以致广州巡抚在1835年下令禁止赛舟,不过遵守禁令的村庄没几个。”读到这里,我就激动了起来,我更希望看到如此鲜活的历史,而不是干瘪地陈述史实。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这两本书,我不敢做过多保证,不过它们在我眼里,都是“衔华而佩实者”,这就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