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辽宁省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辽宁省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迫切。企业转型和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也将成为辽宁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出发点。这个过程需要解决历史发展问题和辽宁省企业自身发展瓶颈,同时也要接受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与挑战。辽宁省企业必须以创新为出发点,寻求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的转型之路,同时依靠政策助力,集中优势资源,为企业成功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关键词:企业转型升级;中等收入陷阱;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辽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石

2007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1]。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中等收入,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相继出现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多发,经济长期徘徊或者陷入停滞,始终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状态[2]。中等收入阶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动力的消失,和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阻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从本质上说,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变化主要是生产力量的变化,从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的变化则主要是生产力质的飞跃。一些已经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跨越经验,那就是:在“中等收入”时期,产业结构转变升级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起到关键作用。因为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得生产力由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

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5470美元[3],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如何应对这一发展阶段,特别是辽宁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最早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2008年辽宁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668.6亿元,人均GDP为31739元(4570.44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025.9亿元,人均GDP为50299元(7971.31美元)[4]。在这一特殊时期,通过新的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对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高辽宁经济增长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辽宁省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成长困境与挑战

辽宁省企业在成长初期以工业为主,第一、第三产业份额相对较低,依靠工业企业简单劳动的积累以及对技术的短期替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成长,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种低成本简单劳动的优势势必成为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阻碍。主要表现为:

1.企业自主创新资源不足与能力建设滞后

辽宁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工业企业的比重过大使得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主要依赖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仍显得力不从心。可是整体的创新资源不足使得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动力和后劲。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2010年有科技活动的企业303个,占全部企业数量的22%,科技机构数358个,研发人员27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占比仅为1. 16%;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项目经费支出191.3亿元,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96%,企业研发费用偏低、研发人员匮乏成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的一个重要表现。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有限,生产集中度低,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众多规模以上工业小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少、有效发明令利少、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技术获取主要源自引进设备、购买技术,对外技术依赖度自然就比较高。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小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28亿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8亿元,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56:1但相比日韩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比达到了1:5到1:8,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众多中小企业的产品多属十模仿性质和代工生产,创新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企业产业组织形式发展滞后

由于产业组织结构的落后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问题,形成了我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足的现状。这表现为:一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没有形成合理的纵向产业链,造成了生产集中度低,众多企业之间处于分散生产和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的局面,未形成产业链条。二是中小企业间集群中的分工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目前我省多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内的企业聚集原因在于各种政策优惠,而不是因为价值链联结关系而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旦原有优惠条件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简单聚集的劣势将会大规模的呈现。企业间为了利润的恶性竞争,政策缺失导致企业迁移,园区内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现象都有发生的可能。因此产业集群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要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作用下真正形成产业合力,发挥产业优势。三是中小企业集群处于低端环节。以大连软件产业为例,多处于代工生产和知识劳动的低端分工环节,向自主设计阶段和创建自主品牌阶段的转型升级之路比较漫长。

3.国际环境给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挑战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深度调整,一方面,美欧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发展如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为了规避经济危机给本国带来的影响,美欧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收缩投资的战略,发展本国经济,如美国近期的经济政策是重拾制造业,旨在扩大内需,缩小对劳动密集产品的进口,回归实体经济根本以推进再工业化,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和社会问题。发达国家强化“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措施和技术壁垒等多种贸易壁垒,使得我国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5]。于此同时,印度、越南、非洲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过他们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处于主导技术产业、追求创新的发达国家和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处境尴尬。近年来我省的优惠政策虽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但是本土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仍然依靠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环境优势进行发展,处境堪忧。而美欧发达国家掌握着先进技术居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并运用专利、技术标准、控制产品生产链与收购或建立研发机构等方式,控制、引导我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体系。

三、辽宁省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构建企业创新体系,加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强民富省的关键,是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6],应根据我省企业实际情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以沈阳、大连密集的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完善产学研互动网络,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在我省三大经济区域: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建立区域性技术平台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发展区域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本溪生物医药、抚顺先进能源装备、辽阳芳烃及精细化工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发展,高水平构筑沈辽鞍营经济带、城市带。持续推进大学科技创业园、高校技术转化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以技换股的方式入股企业,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孵化。

此外,应把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中小企业引进技术成功与否的评价内容,以技术创新推进产品创新,拓展企业原创精神,促进企业从“制造”转向“创造”,摆脱位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限制,生产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我省企业需完善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创建我省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体系。通过积极研发,来提高技术创新型专利的数量,提升专利质量,增加发明专利比重。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贯彻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保障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权益。

3.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模式,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优化产业链分工结构,促进我省企业互助模式的形成,通过从我省老工业企业的上下游分离发展专业化配套现代服务业等多种途径,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形成完整互助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推动中小企业生产集约化、产业集群的特色发展,更有效的促进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

4.注重产业政策设计,推动鼓励企业创新

在辽宁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源对我省企业进行建设,确保优质资源流向。逐步建立并完善由政府指引、社会参与的企业升级服务体系,助力我省企业转型升级,跨越“陷阱”。

(1)制定长远产业政策,发展低碳环保产业。辽宁省作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大省,在其发展前期难免重视生产而忽略环境问题。因此,当前我省应该加强产业之间的协调,通过政策和资源导向作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等,使生态环境建设与企业发展转型有机融合,以循环经济观念实现低碳生产,将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一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淘汰掉。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2)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企业创新的鼓励,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我省应通过税收优惠、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开设小额贷款等政策,引导和鼓励省内各类金融机构根据目前我省企业转型发展时期的特点,加快发展适合我省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和我省企业的优质合作,推动我省企业转型发展。

(3)建立标准产业园区,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应在已有的产业园区内进行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链和价值链合理布局园区企业。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集群或企业自身经营状况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整合,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园区企业形成具有特色的纵向、横向发展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R].2007.

[2]张飞,全毅.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J].亚太经济,2012(01):89-93.

[3]中国统计年鉴2012.

[4]辽宁省统计年鉴2012.

[5]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是否逼近中国[J].理论学习,2010(10):54.

[6]宋帅官,杜立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11(09):38-39.

作者简介:孟凡锐(1986-),男,黑龙江桦川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为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苗秀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