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待改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特色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待改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特色文化产业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支柱型产业,不同特色文化产业群已逐渐成型,产业安民育民富民的功能不断显现、提升。但是,笔者在湖南、江苏、四川等省采访了解到,文化产业战略定位不突出、政策环境过紧及市场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特色文化产业的提升。专家提出,当前需优化布局,调整政策,多措并举促进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战略定位不突出

“特色文化产业没有被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战略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特色文化产业处于放任自流、自行发展的状态,不利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科学发展。”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有关负责人说。

战略定位不突出,致使不少地方对文化部门重视程度不高,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严重不足。除此之外,一些地区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产业布局随意性强的问题。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炎教授认为,地方政府多以能否赚钱作为财政投入多与少的评判标准。尽管一些地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园区,但并没有综合考虑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专家指出,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民族地方文化种类繁多,文化走出去的空间广阔。可以由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精神鼓励和资金支持等办法,引导各地深入研究评估当地可业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提出资源利用和转化规划,进而创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

融资难题扼命脉

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企业家普遍反映,融资难制约了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存在许多中小型企业、个体经营者。这些经营者具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但初期普遍规模小,难以获得政府资助和银行信贷,从弱变强的“脐带”由此被扼住。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支持的主要是中央文化企业和部分地方转企改制企业,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企业很难得到中央的资金扶持。从事产业经营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就更难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全国民营书业综合排名第一的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主营教辅材料,年销售额超过17亿元。董事长张泉曾多次联系银行贷款,但因为品牌价值不能抵押,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

企业还普遍感受到增值税税负较重。生产民族民间工艺品所需的原材料,多为自然资源或农林产品。但向农民采购这些原材料时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因而原材料交易应缴纳的流转税自然就转移到了企业身上。另外,工艺品生产过程中,手工费支出占成本的绝大部分,也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如手工编织一套萧山花边床罩所用针线成本只有大约200元,但人工编织成本费则高达2400元。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表示,文化产业不仅是富民产业,还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而要在找准市场定位之后,政府给予大力支持,“这也是世界上通用的做法”。

湖南省张家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向晓燕认为,文化产业本身有回收效益周期长等特点,民间资本一般不愿意进入。如果文化产品完全脱离国家投入而进入市场大潮,一些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就很可能被异化。因此,应加大中央财政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对文化产业的掌控力。

专家认为,资金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企业、个人工作室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二是在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三是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品牌推广、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给予一定资金资助。

张泉等业界人士认为,当前还需要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影视制作权的质押方式,对的确有收益的文化企业可直接授信,以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的问题。

产业政策需完善

专家指出,由于起步较晚等因素,我国的文化企业尤其是特色文化企业依然存在“软小散滥”的问题。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加上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由于生产企业相对分散,产品往往是通过经营户自己联系营销渠道,通过私人方式进行交易,缺乏必要的现代营销平台,更谈不上规模化和集约化。一些地方只是将生产户集中到一起,距离现代企业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夏林宝16岁学玉雕。他认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产品营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品牌意识,这成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掣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水晶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朱景强介绍说,江苏省东海县水晶市场商户超过400家,但有品牌意识、愿意做品牌的商户屈指可数,“不少商户本身不懂营销,同时小富即安,不愿意在品牌培育上投入资本。”

专家指出,改变特色文化产业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必须解决制约产业提升的核心问题,使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创新理念,提高营销意识。建议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培育一批优秀的文化贸易公司,强化国际市场的整体策划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打造名牌产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祁述裕等专家建议,政府应着力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策划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公共服务、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创造基础条件。

“农民自己几乎没办法开拓市场,有的地方政府搞网上代售等形式帮助农民销售产品,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小举措带动大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政策设计。”祁述裕说。

专家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完善产业政策。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其发展。

搭建服务平台。尽快建立相关的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探索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行业协会主办、机构联办的管理模式。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托管平台,发展服务中介机构。

促进人才培养。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研发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高校等相关专业建设,实施激励计划。

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申报工作,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文化品牌转变。

创新营销模式。在条件成熟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加强“产业合作社”等基层协作组织建设,通过这些组织争取集合贷款、信用贷款,化解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