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国语版《浮夸》出现在选秀节目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国语版《浮夸》出现在选秀节目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一个热门的选秀节目里,一个在广州本地小有名气的歌手去唱了《浮夸》。可是,他唱的不是粤语原版——陈奕迅的《浮夸》,而是国语版的《浮夸》。

纯粹从市场角度,他的选择没错。林志炫的国语版本在《我是歌手》上火得一塌糊涂,随后便有人在网络上撰写长文表述为什么国语版在各个方面都超越了粤语版,甚至写出了“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永远听不懂国语的《浮夸》”的字句;而粤语本身已经出了八年,如今确实有些不够流行,陈奕迅的版本甚至在他刚开完的25场红馆演唱会上都只唱了一次,无法引起坊间热议的话题……所以,在收视率代表一切的选秀节目里,他的选择没错。

这禁不住让人突然想到,内地各大选秀节目中,已经鲜有人唱粤语歌。是语言的问题吗?不对,唱英文歌甚至西班牙语的都有。恐怕不得不正视的现状是:粤语歌已经式微了。

电视节目,是对流行文化最直观的反映。80、90年代那时候,是粤语歌最风光的日子。

这风光怎么来的呢?

首先,是整个内地的大环境好:改革开放了,思想活泛了,大家也从八套样板戏的枯燥里走出来了,精神娱乐的需求有了,不再是“批完封资修,一人一碗粥”的乏味生活,在文化上很“饥渴”的几亿人民群众嗷嗷待哺,等待着各路娱乐文化的滋润;

其次,港台文化本身足够强势。当年受50、60年代披头士等摇滚文化乃至西方娱乐文化影响的小孩子们,到了80年代长大了,他们纷纷在电视台、电台、唱片公司、电影公司任职,有了话语权,从台前到幕后都具备了缔造流行文化的能力。量变终于引起质变,单单是TVB的一个“艺员训练班”,就贡献出多少代表流行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你看现在哪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能选出类似于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这样的巨星?甚至,连做导演的杜琪峰、关锦鹏等都是从这个小小的“艺员训练班”走出来,成为享誉国际影坛的世界级导演;

第三,政治环境。港台文化本身就具备足够娱乐性,在视听上都相当有趣,在当年“统战”思想的意识形态下,基本得以畅通无阻的遍布内地。毕竟97年香港就要回归,台湾也是“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时候,Beyond乐队在1988年就能到北京工体开演唱会,各种录像厅里充斥着周润发的枪战片和周星驰的喜剧片,港台明星的海报也贴满大街小巷的店铺里……

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粤语歌显得很时髦,大家学两首粤语歌那是必然的。刘德华《一起走过的日子》,Beyond《海阔天空》,李克勤《红日》,张学友《李香兰》,黎明《我来自北京》,谭咏麟《爱在深秋》,张国荣《MONICA》,王菲《容易受伤的女人》……电视台整天播,饭馆里整天放,逛街买衣服也会听到,总有一首会唱的粤语歌。

所以,那个时候学粤语歌、唱粤语歌是时髦的事。不仅是学粤语歌时髦,学刘德华走路的姿势,学郑伊健的长头发,学郭富城的中分,学张学友的唱腔……都很时髦。

那时候港台文化,就是流行文化在内地的最佳代表。

后来,九七回归,金融风暴,韩流来袭,日流凶猛,香港“亚洲四小龙”的地位不保,流行文化不再强势……

当年,歌神学友一张唱片可以卖50万张,一年出3、4张;如今年度销量最高的唱片也就十万,即便如陈奕迅这样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新歌神,也只能保持一年一张粤语唱片的制作规模,去年的唱片销量也不到十万张。

根据香港唱片协会的统计,95年香港唱片销售额是50亿,05年是6亿。

于是在这个年代,粤语流行文化已经不再是“流行文化”。而在“推普废粤”的阴影之下,这种已经式微的流行文化,更需要听众去保护。黄家驹在《光辉岁月》里唱道,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才能创作更多精彩绝伦的艺术;而当一个广东歌手唱着国语版《浮夸》出现在选秀目上时,我想从从业者到听众,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有效的保育粤语流行曲这支在全球都显得特别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