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特尔:每年1亿美元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比起已经被大多数职场人熟知的PR(公共关系)、HR(人力资源),UR(大学关系)是个连许多企业管理者都有些陌生的词。然而,提起“产学研结合”,似乎就一下子把距离拉近了。
在近日举办的“十年芯路,筑梦未来”2013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上,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副处长侯永锋表示:“10年来,英特尔已经与国内10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超过10万名学生从中受益。‘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项目’共资助了54门精品课建设。”
事实上,除了在课程建设方面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综合试点,英特尔还在合作研究方面向大学捐赠上千台实验设备,建立了上百个联合实验室,每年支持数十项科研立项;为教师提供国际技术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参与到国际计算机课程体系标准的建设中;为学生设立“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奖学金、项目开发和实习机会。
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还要平衡各方的关系。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表示:“确实不容易。英特尔与高等教育界的合作需要持续的投入、需要公司战略的支持、需要得到大学的认可,还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契合。庆幸的是,英特尔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与国家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政策吻合,在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凝聚产学研创新正能量。”
记者从英特尔中国教育事务总监朱文利处了解到,英特尔全球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高达1亿美元,巨额的投入背后,英特尔获得了什么?戈峻颇有成就感地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一是英特尔尽了企业社会责任,公司会得到产业界和人才的尊重;二是通过技术的推动把产业做大,虽然受益者还会有英特尔的竞争对手,但是水涨船高的效果对英特尔必定是有益的;三是,在开放的平台上培养学子,日后必会有为英特尔所用的人才。这些收获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可以量化到数字上的。”
不少企业总是在感慨大学生并“不好用”,这其实反映出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深层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蒋建伟对此就感触良多:“实践和创新是高等教育工程教育中最难的。”2004年,蒋建伟为了把上海交大的第一届软件学院毕业生送到企业而四处碰壁,本不招收本科生的英特尔竟然提供了16名学生的实习机会,并最终录用了当届的5名本科生。此后,上海交大与英特尔的合作愈发紧密。
对于大学是该走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路,在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而校企合作是否会让大学登上职业教育的独木桥?对此,与英特尔有着长期深入合作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杨士强表示:“工科学校总是要通过某种平台来掌握这些技能,大学还是建立在通式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两条路要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