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然二氧化碳提纯工艺中氨危险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然二氧化碳提纯工艺中氨危险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以天然二氧化碳提纯工艺中氨介质为研究对象,以某车间为例,对工艺中涉氨单元进行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并对氨储罐进行危险物质爆炸和中毒模型安全评价,为企业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有效监管提供科学性依据。

关键词:天然二氧化碳;提纯工艺;氨危险性;氨储罐;危险物质爆炸;中毒模型安全评价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Q44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9-006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9.032

液氨由于其良好的热力学性能,作为制冷剂被广泛用于制冷系统。近几年,氨泄漏导致的事故频发,氨列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对氨的危险性分析和安全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氨的特性及危险性分析

1.1 氨的特性

氨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危规号:23003,CAS号:7664-41-7,是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液氨为液化状态的氨气,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

1.2 危险性分析

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人体吸入氨气后,可引起急性中毒,低浓度皮肤接触对黏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2 二氧化碳提纯工艺中主要涉氨设备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

2.1 氨在系统中的分布

在天然二氧化碳提纯工艺中,氨主要分布于蒸馏塔再沸器、冷凝器、贮氨罐、氨螺杆压缩机组等设备中,在生产、储存和设备检修过程中,涉氨设备、管道或储罐及其阀门的意外爆破将导致氨气大量泄漏,引起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

2.2 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

以车间蒸馏塔再沸器为例,塔底再沸器热源的冷冻机组压缩出来的气氨发生泄漏,有可能造成人员中毒。本系统操作过程全系统压力为:4.0~4.4MPa,如果没有控制好操作压力,可能造成系统超压,造成设备物理爆炸。在再沸器内二氧化碳被加热汽化,如果温度控制不好,超温会引起系统压力超高,同样有可能引起设备物理爆炸,以上爆炸会造成加热物料气氨发生泄漏,引发中毒、火灾、爆炸事故。

流程概述:二氧化碳经减压至工作压力送至蒸馏塔再沸器的壳程,再沸器壳程中的二氧化碳被管程高温的氨加热汽化而沸腾,送至蒸馏塔分离油气;再沸器壳程中高沸点的油、水由底部进入二氧化碳汽化器。

例:要素(压力),引导词(高)。可能原因1:仪表错误,后果:无法正常指示,造成操作失误,管线或后续生产设备超压爆炸,现有安全措施:DCS控制系统上壳程出口管线现场设计了压力表;再沸器E301的壳程现场设计了安全阀。可能原因2:上游来的CO2压力较高,后果:发生管线或后续生产设备超压爆炸,现有安全措施:原料管线上设计有压力表,再沸器的壳程现场设计了安全阀。可能原因3:加热汽化用的氨温度较高,后果:发生管线超压爆炸,现有安全措施:DCS控制系统上壳程出口管线现场设计了压力表,DCS控制系统上用来加热的氨气管线设计了温度计,再沸器的壳程现场设计了安全阀。可能原因4:安全阀失效,不能正常起跳(憋压),后果:设备超压爆炸,现有安全措施:DCS控制系统上壳程出口管线现场设计了压力表。

以上为例再分别对要素温度、流量进行分析。分析结论:通过对蒸馏塔再沸器单元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蒸馏塔再沸器设置了防止超压、温度监测等安全措施,目前能够满足安全操作要求。

3 液氨储罐危险性分析

以某车间液氨储罐为例,数量1,型号6.2m3,最大贮存量为3280kg,属于中压二类压力容器,爆炸分为储罐本身的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引起物理性爆炸的危险有害因素为:安全装置不齐、装设不当或失灵;液氨储罐由于温度升高而超压;液氨储罐超装;内外介质腐蚀造成壁厚减薄等。引起火灾、化学性爆炸的危险有害因素为:液氨储罐、法兰、阀门、管道以及充装液氨时泄漏,氨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静电火花等火源。氨气中毒危险有害因素为:液氨储罐及附件爆炸、泄漏,空气中氨气浓度超过安全阈值,人员进入液氨储罐进行检修时,内部氨气浓度没有达到安全范围,也会引起中毒事故发生。

4 氨气中毒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4.1 对人员危害程度的决定因素分析

氨一旦泄漏,有可能对人体会造成一定伤害。对作业人员的危害取决于氨的性质、浓度和人员接触的时间等因素。氨泄漏初期,其形成气团密集在泄漏源周围,随后由于环境温度、地形、风力和湍流等影响气团飘移、扩散,扩散范围变大,浓度减小。在后果分析中,往往不考虑氨气泄漏的初期情况,即工厂范围内的现场情况,主要计算氨气团在空气中飘移、扩散的范围、浓度、接触氨气的人数等。

4.2 有毒气体扩散毒害半径计算

液化介质在容器破裂时会发生蒸汽爆炸。当液化介质为液氨,爆炸后如不燃烧,便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

已知液氨参数:比热C=4.6kJkg-1℃-1,容器破裂前器内介质温度t=30℃,介质标准沸点t0=-33℃,介质分子量M=17,气化热q=1.37×103kJkg-1,W为介质质量,则液氨在沸点下蒸发蒸气的体积Vg(m3)为:

车间液氨贮氨器体积为6.2m3,最大贮存量为3280kg。代如数据计算为:Vg6.2m3=841.98(m3)。

按有毒气体的危险浓度,当氨气在空气中的浓度(C)达到0.5%时,人吸入5~10min即致死,若其扩散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则扩散半径为:

代入数据计算为:R6.2m3=43.16(m)。

综上所述,液氨贮氨器爆炸后如不燃烧,便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车间氨储罐有毒气体扩散毒害半径为43.16m。

4.3 分析结论

根据毒害半径的计算,当车间氨储罐发生氨气泄漏时,有毒气体扩散毒害半径为43.16m,在此范围内的人员必须全部撤离。同时,在此范围内的抢险人员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

5 液氨储罐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5.1 爆炸能量E

E=[(H1-H2)-(S1-S2)T1]×W。式中参数H1、S1分别为爆炸前饱和液体的焓和熵,H2、S2分别为大气压下饱和液体的焓和熵,T1为介质大气压下的沸点,W为饱和液体的质量。

查表可知:H1=639.01kJ/kg・K;H2=364.76kJ/kg・K;

S1=2.4786kJ/kg・K;S2=1.4775kJ/kg・K,

T1=273.15-33.5=239.65K。

以车间氨储罐为例:W=3280(kg),则E6.2m3=[274.25-239.91]×3280=112635.2(kJ)。

5.2 TNT当量q

q6.2m3=E/4500=112635.2/4500=25.03

5.3 爆炸模拟比a

a6.2m3=0.1q6.2m31/3=0.1×25.031/3=0.293

5.4 计算爆炸冲击波对人体和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Δp为0.02时,R0=56m,R6.2m3=R0×a6.2m3=56×0.293=16.41(m),即车间储罐爆炸时,16.41m范围内人的危害程度为轻微损伤,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为墙裂缝;以此类推,12.45m范围内,人的听觉器官损伤或骨折,建筑物墙体裂缝,屋瓦掉下;9.52m范围内人内脏严重损伤或死亡,建筑物房架松动甚至砖墙倒塌;6.65m范围内大部分人员死亡的范围内,建筑物防震钢筋混凝土破坏,小房屋倒塌。

6 主要安全预防措施

液氨的泄漏将会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件发生,因此杜绝一切可能的泄漏源和明火是防止事故的关键,应考虑以下主要预防措施:

储罐物理爆炸预防控制措施:储罐防腐、安全阀失效控制、储罐环境温度控制、压力表的选择与保养等。

储罐火灾、化学爆炸预防控制措施:采用防爆设计、设置气体检测器、管道和设备的选材必须耐腐蚀等。

应急要求:设置风向标、设置氨气浓度报警装置及风机连锁、防爆型电动机及灯具的选择、应急设备等。

静电接地要求:氨压缩机房内的管道各种金属管做等电位联结,建议对氨螺杆压缩机组及氨储罐、蒸发式冷凝器和氨液分离器等制冷辅助设备做等电位联结。

加氨过程安全要求:加氨量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严格控制装氨量,避免过量充装;加氨前应对制冷系统抽真空;向系统充氨时,应采用耐压3.0MPa以上的连接件,与其相接的管头须有防滑沟槽;加氨时严禁加热,夏季加氨时防止氨瓶暴晒,引起内部压力升高。

其他要求:如DCS控制室应与机器间隔开;作业现场应配备洗眼器和淋浴喷淋装备;人员的培训、取证;重大危险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氨制冷站爆炸中毒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及安全对策[J].山东食品发酵专题综述,2007,1(144).

[2] 朱小红,张慧明,周德红.爆炸与中毒模型在液氨储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3(14).

[3] 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S].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S].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

[6]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S].

[7]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0号令)[S].

[8]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TSG R1001-2008)[S].

[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0001-2009)[S].

[10]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 R7001-2013)[S].

[1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S].

[1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S].

[13] 冷库安全规程(GB28009-2011)[S].

作者简介:李文俊(1982-),男,江苏泰州人,江苏华扬液碳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