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等教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教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被视为拉动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及辽宁和山东五省市,而京津冀板块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出现以来,作为环渤海经济带核心层的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并没有如人们期望带动整个环渤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是明显的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速度。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支撑,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人才资源聚集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能力、人才资源的规模和素质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人才资源的结构、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不相适应,高层次人才不足以及吸引人才的环境欠佳势必危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区域经济建设与地方高校良性互动,找到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结合点,从而为区域经济与高校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因此,高等教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高等教育

1.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的关系研究

地方高校的技术资源和人才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而区域经济发展能对地方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依托,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体现了协调互动的辩证关系。所以要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使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与契合,高等教育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发动机”和“能源库”, 建设人力资源强经济区和创新型经济区是京津冀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首先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区向高等教育强区的转变。 高校应充分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强大功能,地方政府和经济组织应为高校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2.京津冀地区经济现状

将北京、天津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来比较,人均GDP均居前列, 但是从整个京津冀区域来计算,人均GDP则远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从表1京津冀区域内的人均GDP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与天津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入均GDP增长基本保持平行,即经济增长速度相差不是很大。但是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经济存在过高落差,北京、天津的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定位高,而河北省很低。这种过大的地区差异使得京津两地成为经济“飞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河北省经济增长缓慢,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北京、天津的第一产业比例均低于河北各市,京津冀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北京已开始迈向后工业化阶段,天津正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京津冀三次产业之间有着明显的梯度差距。

京津冀区域的生活水平河北与京津两市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北京、天津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河北省只能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而且环京津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贫困带,环京津贫困县的人均收入、人均GDP有的仅为京津郊区县的三分之甚至十分之一。

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已经很突出,这使得三地的企业、产业在人才利用、技术、金融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态也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对接存在断带,这种状况可会加剧不平衡的恶性循环。区域经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构成,要求区域间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与之协调。要发展区域经济,就需要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并使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与契合,而地方高等教育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可见,高校具有非凡的社会价值,高校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既能充分体现高校的社会价值,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要理性地审视自身的定位与特色发展,把服务地方视为“身边责任”。

3.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总规模(在校生数)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对数量的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反映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总规模。

在京津冀区域中,只有河北的生师比比全国的水平稍高,北京、天津生师比都低于全国水平。生师比高,教师负担的学生多,教师的工作任务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反之,教师负担的学生少,教师的工作任务就轻,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不受到影响。在全国范围内,相比较之下京津冀高校教师的负担不重。

只是在京津冀三个省市中,北京、天津两市普通高校教师负担要低于河北省高校教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北省高校教师比较紧缺,需要引进人才。

高等教育规模(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数)与经济规模(GDP)之比,也就是说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如每亿元的GDP)得到高校毕业生(专门人才)支持的数量,这一指标能够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是否与经济发展具有同步性。全国、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别是75.54、60.71、73.49、67.87人/亿元,也就是说每亿元的GDP全国、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分别得到了75.54、60.71、73.49和67.87个高校毕业生(专门人才)的支持。京津冀区域都低于全国的水平,也就说京津冀高等教育规模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事实也得到了高等教育规模(毕业生数)与经济规模(GDP)之比所得结果的证明。

在京津冀三个省市中,只有天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同步,北京、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都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4.等教育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对策

(1)形成梯度培养模式

京津冀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突破区域界限,正视京津冀人才梯度,建立不同层次人才运用机制。固然,高层次人才每个地区都求之若渴,然而京津无疑优于河北,对高层次人才有巨大的吸引力,急需人才和高尖端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利用京津著名研究型大学和研究院进行培养,从而形成第一梯度。利用京津冀普通高校进行通才培养,这是社会普遍适用人才,数量大,社会需求量也大,从而形成第二梯度。第三梯度是专才培养,由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基地来完成。河北省应利用这一契机,大量设立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基地,发挥地方优势。此外,企业也可以加入此行列,利用剩余资金办学,这样既使资金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培养所需人才。

(2)建立京津冀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保障机制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资源配置的不匀衡,不同区域非均衡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主要动因。因此,高等教育统筹、均衡和协调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应保持政府、高校、区域社会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合理构建政府的统筹协调机制、高校的合作共赢机制、服务区域的效能评估机制,使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发展模式。通过这个模式,使得高校在政府和区域社会的共同协助下,达到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效能的最大化,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3)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的鼓励政策力度较低,合作层次不高,除了一些比较小的项目,跨省市的合作项目很少,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大。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由学校到社会,由民间到政府,由科技到经济的逐渐融合,或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有效切入点。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从教学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毕业生就业信息互通。河北省临近京津,交通便利,然而,便利的交通并没有促进京津对河北的辐射,反而由于京津与河北经济水平的差距,使人才流向京津,出现倒流。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是河北省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其他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满足其物质与非物质需求,在其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尽量降低成长为高层次人才之后流失的机率。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对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的人才支撑研究[D].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2]李汉邦,李少华,黄侃.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06).

[3]帅全锋,高菲.高等教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王艳文(1977―),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