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结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结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数学也不例外。老师在课堂上指点江山,勾画有佳,学生在课堂下激扬兴奋,孜孜汲取。怎样安排好一节课的内容,采取什么方法让学生心情愉快地接受知识,这对我们每个老师来说,永远是个挑战。

关键词:练习 探索 讲评 巩固提高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以下五个课堂教学步骤,复习性练习――探索新知――尝试性练习――评讲――独立性练习。实践表明,只有紧紧把握这五个环节,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复习性练习。复习性练习的内容应针对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不易过偏、过难,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如:新授九年级数学(沪科版)25.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应先复习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和垂线段定义。设:圆O的半径为r,点P与圆心O的距离为d,①d>r=点P 在圆O外,②d=r=点P 在圆O上,③d<r=点P在圆O内。特别注意的是:当直线L与圆O相切时,OAL,为什么?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点A除外),因为直线L与圆O相切于点A,即直线L与圆O 只有唯一公共点,故点P在圆外,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OP>OA(d>r),这就是说,OA是点O与直线L上任一点所连接的线段中最短的一条,由垂线段定义可知,OAL。得到切线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学生理解切线性质是建立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垂线段定义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规律,促进了新知识的学习。

探索新知识。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去引导学生。如: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形象于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过程。相交,是太阳露出地平线的时刻;相切,是太阳即将离开地平线的时刻;相离,是太阳离开地平线的时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学生理解透彻,教师教的有重点,学生学的有目的,师生同时进入角色,共同探索新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使教与学紧密联系实际。

尝试性练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一旦形成,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必须及时复习巩固,让学生尝试练习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教师有针对性地弥补教与学中的不足和盲点。尝试性练习主要采用板演形式,选一些基础题让中、下等学生上黑板解题,只有这样才能如实了解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因式分解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中学教材的难点,解题灵活性大,。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种解题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学完公式法和分组分解法后,对下列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x2+4y2-4x2-4xy.学生往往尝试两两分组的方法,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仔细观察各部分的特点,可以看出,x2+4y2-4xy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配上-4x2这一项,因此,正确方法出现了。最后总结:①分组是为了提取公因式;②分组是为了运用公式;③分组是为了先提取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有时为了添项、拆项而分组的。如:a5+a+1

=a5-a2+a2+a+1

=a2(a3-1)+(a2+a+1)

=a2(a-1)(a2+a+1)+(a2+a+1)

=(a2+a+1)(a3-a2+1)

评讲。主要是对尝试性练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好在哪里,教师点拨,学生主讲,教师也可根据板演提出追问,目的让学生对解题过程入“理”入“法”,使学生对学习的东西不仅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如:因式分解 3x2-2x-1

=(x+1/3)(x-1)(.其中x1=-1/3,x2=1是方程3x2-2x-1=0的两个根) .利用求根公式分解因式,概念模糊,丢点了二次项系数。应该向学生说明: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分解的结果保持与原式相等,是恒等变换。而解方程是依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的,方程两边可以同时加上一个数,减去一个数,也可以同时乘以一个数,或者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会改变。这样学生会忽然开朗,避免了下次发生错误。

独立性练习。每节课都要安排学生有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这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独立性练习,一堂课的效果得到了反应。独立练习时,教师应跟踪巡视或个别辅导,若发现存在带有一般性的错误,教师应在全班提示。独立性作业要当堂完成。

这五个环节,从教师来讲,复习性内容安排要“巧”,探索新知方法要“引”,尝试性练习要 “好”,评讲形式要“活”,独立性练习要“拨”。这种课堂结构,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个作用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