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屋顶绿化设计及其技术要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屋顶绿化设计及其技术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屋顶绿化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丰富了城市俯仰景观,对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屋顶绿化的设计原则、施工材料及养护。无论从生态效益、景观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考虑,屋顶绿化都将成为现代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屋顶绿化;功能效果;植物配置;技术要求;养护

1 屋顶绿化的特点及形式

屋顶绿化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屋顶、天台上进行绿化活动的总称。由于屋顶绿化不是在地面土壤上进行栽植,屋顶的土层薄、水容量小、易干燥,因此绿化形式要从建筑的实际出发,考虑房屋的高度、面积、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一般可采用地毯式绿化、种植式绿化、花园式绿化。

2 屋顶绿化中植物的选择

2.1 屋顶植物的选择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这类植物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应为屋顶的主要植物材料。(2)屋顶光照强度大,应选用喜光植物,再有由于屋顶水分蒸发快、土层薄、热容量小,因此要选择耐旱、耐瘠薄、抗寒能力强的植物,如金银木、丁香、紫薇等植物。(3)选择抗风、抗污染、抗倒伏、耐积水的植物,如紫藤、石榴等。

2.2 屋顶植物的配置

(1)在进行地毯式绿化时,以草坪、花卉和攀缘植物为主,可以穿插点缀一些花灌木、小乔木。(2)运用水体、园林小品、假山置石等元素来体现“园”的概念。(3)配置的形式多为孤植、丛植或二者相结合。配置时考虑花期交错的植物,尽可能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以达到春花、夏绿、秋实、冬姿季相变换的人工群落。(4)花坛和花境设计。花坛是屋顶绿化一种很好的形式,可满足色彩和轮廓感,而且可以解决土层薄的问题。布置屋顶花坛、花境时可利用屋顶自身的形状和甬道布设自然的景观效果。

3 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空中走廊,具有不同的功能效果

3.1 屋顶绿化的经济效益

绿化覆盖的屋顶吸收热量,有效地阻止屋顶表面温度升高,可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温度0.5~4°,而周围环境每降低1°,建筑物内部的空调可降低6%,是冬暖夏凉的“绿色空调”。

3.2 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

屋顶植物不仅可以净化空气,同时可以防风、增加湿度,对小环境的改善有显著效果,是解决“城市热导”效应的有效途径。

3.3 屋顶绿化的社会效益

屋顶绿化为人们提供休闲空间的同时还起到了宣传效果,对商业和娱乐设施的聚集和吸引游客有很大作用,对提高建筑物的知名度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4 屋顶绿化的技术要求

4.1 屋顶绿化的防水和排水

首先在原有屋顶防水层上涂抹1.5~2.0cm的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砂浆,可提高耐水性、耐腐蚀性,然后铺设1~2道耐水、耐腐蚀的卷材作为柔性防水层。接下来铺设排水层,选择通气、排水和轻质的材料,建筑陶砾是比较理想的材料,如北京饭店屋顶花园的排水层均用200mm厚陶砾,也可用PVC排水管、绿保石等材料。排水层上放置隔离层,以防止植物烂根。最后,在隔离层上铺置种植层。

4.2 屋顶绿化对种植土的要求

屋顶种植土要满足容重小、质量轻、疏松透气、保水保肥的要求。一般选用泥炭、腐叶土、珍珠岩等材料掺入土,按比例配制而成。其中泥炭、腐叶土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质、缓效肥;绿保石、珍珠岩减少了种植介质的堆积密度,有利于透气,预防植物烂根,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是土壤pH值的调节剂。

4.3 屋顶绿化应考虑种植区的各项荷载要求

植物的自重是需专门验算的集中荷载,种植区的载荷应先根据植物品种确定种植土的厚度,再按不同配比算出种植土的荷载。排水层可采用陶粒仅有600kg/m3,若采用塑料空心制品时其重量更轻。另外还有过滤层、防水层等,在计算载荷时可统一算入种植土的重量。

5 屋顶绿化的养护

屋顶绿化的特殊性决定了防渗、隔根、排水层的定期检修,植物的修剪,水体的清洁,灯具的保养等都需要专门的技术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否则屋顶的景观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再有选择生长缓慢、耐修剪的植物进行栽植,使日后的养护管理变得简便。

6 屋顶绿化的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中绿化面积不足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屋顶绿化的发展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而这种立体绿化的模式,可以扩大绿化面积,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够改善局部小气候、节能保温、提高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局部生态环境。

7 结语

当前屋顶绿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应积极推广这种“生态毯”绿化形式。在实施屋顶绿化时要塑造富有多种情境的绿化景观,强调屋顶绿化的人文精神,创造出各种富有特色的屋顶绿化空间。

参考文献

1 白钊义.浅析屋顶绿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5)

2 张宝鑫.城市立体绿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