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标准 新思路 学鲁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标准 新思路 学鲁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鲁迅是伟大而深刻的,鲁迅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典的”比“普通的”涉及的问题更复杂、范围更广泛、历史意蕴更丰厚。正因如此,对鲁迅的重新理解和再评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鲁迅的“深刻”与他关注的问题、思维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以及表达的独特性有关,而这些在今天还远未过时。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要继续读鲁迅,以新的标准,新的思路解读鲁迅。

【关键词】鲁迅 重读 中学生 人性

我们了解鲁迅是始于课本,无论小学初中高中,似乎哪本语文书里若没有鲁迅的文字,便不称其为教材。于是,那艰涩而犀利的文风,便成了他的符号载入了我们的记忆。可是目前中学的教育现状并不理想,中学校园里流传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主要由于几十年来,语文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受政治意识的影响,片面地强调了鲁迅的革命性、战斗性,如《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狂人日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语文老师们也较多地着眼分析鲁迅作品政治性、思想性,忽视鲁迅作为常人的人性、人情的一面。

新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着,新形势下的我们到底要怎样带领学生重新学习鲁迅呢?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该怎样改革或调整?

本文以人性为起点重读鲁迅,认知“真实的鲁迅”,由外及内、由表及里,认知鲁迅、读懂鲁迅,而不只是用“伟大的鲁迅”去教育学生。

天下谁人不识君――重新认知鲁迅

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个“丰富”的鲁迅,一个“真”的人,绝不是过去教给他们的那个狭隘的鲁迅。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这一部分从“父与子”入手,鲁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鲁迅注意引导孩子、解放孩子。

鲁迅的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即顺其孩子自然天性的教育法,坚决反对违背儿童成长规律。许广平在《鲁迅先生与海婴》一文中曾说:

“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害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他是绝不肯令海婴如此。要他‘敢说、敢笑、敢骂、敢打’这是很符合今天的教育理念的。”

鲁迅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没有海婴之前,他除了到书店去,其他的杂货店是头也不回地走过的;有了海婴之后,他就常到玩具摊上,留心给小海婴拣选玩具。一次,他给海婴买了一套木匠工具,让海婴模仿工人劳动。海婴得到这套玩具高兴得不得了,天天拿着它到处敲敲打打,俨然像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

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这些,学生们一下子就觉得非常亲近,学生觉得这个鲁迅竟然和自己的爸爸一样。这就拉近了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课堂气氛就会改观,也慢慢开创鲁迅教学的新局面。

今天的我们是如何做老师的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西方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这几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等。”而鲁迅先生就是我们民族不竭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坐标。

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文化的高度,重视鲁迅的价值;以文化的自觉,引领学生走近鲁迅。我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们心上”(钱理群语),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天职。

中学语文课本里收有《故乡》、《社戏》、《孔乙己》、《祝福》、《药》、《阿Q正传》等鲁迅小说,那么面对这么多出自同一作家笔下的小说,应该怎么办?我建议采用比较阅读的办法。

在鲁迅的小说中,主题的相互关联和暗合的现象大量存在,如《孔乙乙》之于《白光》,《离婚》之于《祝福》,《在酒楼上》之于《孤独者》,《狂人日记》之于《长明灯》等等。因此在解读鲁迅小说时,应该将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一个共同的文本世界。在比较阅读中,一个流动文本就建立起来了。有阅读,有思考,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观点,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新方法 新尝试 互动学习

对于鲁迅及其作品,当教师试图引入课堂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窘迫:教师和学生并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是“敬而远之”,对鲁迅作品的生疏感、距离感,造成师生无法与这位大手笔进行对话和交流。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我们的教育既无法适应社会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中学生,这也是新课改的意义所在。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演讲式和讨论式。在讲“作为思想精神界战士的鲁迅”时,主要采用“演讲式”。现在和学生谈到的对他来讲完全是个陌生的世界,是一些重大问题,光靠学生自己是理解不到的。这个时候只能灌输。而灌输不等于说不是启发式。只要在讲的过程当中,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地,由现象到本质地,把逐渐推演的过程讲清楚,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一种震撼,引起他们的思考,引起他们内心的冲突。代表性的文章是《灯下漫笔》《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过程,教师来满怀激情的演讲,当然也指导学生适当地读些原文,但主要是给我演讲作支持的。这是一种对话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

第二种方式,讨论探究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未有天才之前》这些文章主要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论,出些思考题,出些阅读的提示性的题目。

讨论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时,鲁迅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强调青少年要做“泥土”而胡适却号召大家当精英。我出的题目是“你们对适和鲁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你们将来要做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有个学生的发言确实让我吃了一惊,那学生说:“我当然要当精英。那些脑子笨的人,他们就该被淘汰。甚至应该把他们灭了。”但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说:“你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双方就激烈得争论了起来。从对鲁迅产生兴趣到由鲁迅引起争论,这都说明学生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近鲁迅。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作品。我认为,在浅阅读泛滥的时代,读鲁迅的作品,是学生阅读的最聪明、最保险的选择,我赞同作家邓立中“百读不厌是鲁迅”的切身体悟。学生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要培养有品位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温儒敏 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2] 郭亚明.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8月.

[3] 教育部. 语文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