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呼玛系列报道之二 发展生态农业 打造北部高寒绿色经济精标品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呼玛系列报道之二 发展生态农业 打造北部高寒绿色经济精标品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呼玛县根椐县域县情,从努力夯实农业基础,强势发展现代农业,大幅度振兴农村经济的工作思路出发,科学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实现全县工作重心向“三农”工作转移,深化农村改革,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力量,着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在具体工作中,呼玛县下大气力稳定传统农业种植、传统畜禽养殖,有效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扩大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生态农业集约而成的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呼玛县被农业部等国家四部委授予“绿色小康县”称号。

实施宏观经济战略重点

准确定位经济工作重心向“三农”工作转移,以稳定和发展农业为保证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为前提,坚定生态、绿色农业导向,建立建设生态配套体系,打造北部高寒生态品牌。

近年来,呼玛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地发展农业的宏观战略,立足改善县域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有效规避农业生产中无霜期短、低温、干旱、降水不均、光照不足等客观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发挥国家、省地政策优势,县域区位优势,耕地广袤、林下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和气候特势,走出一条绿色品牌发展路子,形成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勾画出一幅生态农业有机化、优质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战略蓝图。

一是改善农田生产条件为主攻重点,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保证旱灌涝排,保收成,保产量,实现全县农业丰产丰收,初步完成全省产量大县的奋斗目标。2010年,为实现播种面积112.8万亩,粮食总产突破30 000万斤,农业总产值实现58 663万元,农村人均收入达到6 312元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全县合力推进“新增0.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的建设,全面稳定种植小麦、大豆、马铃薯三大主栽作物,落实大豆种植面积75万亩,小麦、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增至25万亩和5万亩。为保证生态、效益、环境统筹和谐,呼玛县在传统种植中加大工程保障,全力推进呼荣提水灌区、西山蓄水池及泄洪工程、坡水截流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工程建设。同时加快呼玛镇燃料公司段护岸和三卡乡宽河堤防的工程审批和鸥浦乡黑龙江护岸工程的施工步伐,侧重在全县各乡镇积极推广抗旱品种和节水栽培模式,实施滴灌、喷灌技术,截至目前,实现呼荣堤防续建600万元,3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45万元,呼荣灌溉续建投资1 019万元,从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上保障生态农业的平稳发展。

二是增大科技含量,扩大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种植规模,实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和农耕农艺农技措施相配套,推进传统生态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112.8万亩实施良种覆盖,实现80万亩农田的测土配方,争取省级扶贫资金购置大型农机设备,提高了深松整地的精确度。在原有机械保有量的基础上,引导农户自筹693万元,县财政补贴280万元用于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农具和联合收割机177台套,全县的良种覆盖率、机械化作业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100%、98%、53%,位次居全省前列。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十、百、千、万”支农行动,提高耕作科技含量。即建设十个具有当地种植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选派百名全县科技人员组建科技帮扶小组,指导一千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开辟两万亩国家级小麦高产核心区,极大地发挥了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目前,全县建立国家、省、地级示范园区项目4个,示范区总面积达到7.1万亩,辐射区面积达到25万亩。在清华大学绿色食品基地龙头绿色经济窗口的引领下,大力培育和建设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各种生态种植基地,目前在县工商局注册有9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和打造种植优质小麦、大豆和马铃薯等领域内的各相关产业基地,使全县生态农业种植业呈现科技化、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特色。

三是减少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配比,科学应用施肥量和农药投放量,客观上降低了农药残留,加大了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可能,初步实现了生态农业的前期管理。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9 400万斤,同比增长78.7%,农业总产值实现54 825万元,增长56.9%,均创历史新高。在农业产值实现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呼玛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业环境,有效避免了土壤侵蚀、退化和质量下降,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在减少施肥量和农药投放量的工作中,一方面广泛宣传国家农业部关于江河60公里以内的农业生产区域要局部禁止使用化学肥料的相关规定,大力提倡推广使用有机复合型的微生物肥。另一方面,为从根源上杜绝农药残留污染,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参照《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国家标准,遵照准则中详细规定的各种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使用时期、使用方法、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等技术指标操作,农委、科技局、生资、质监、工商等涉农和执法部门全力保证农资的总量调配和质量检查,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病虫草害,而且避免了农药残留,实现了区域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平衡,而且解决了持续性发展农业的课题。目前,清华大学已将呼玛县确立为包括优质面粉、大豆、马铃薯、黑木耳等绿色产品在内的副食品生产基地,通过样板来全面打造8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其中:万亩已经达到国家AA级绿色认证。黑木耳、香菇、面粉等绿色产品获得9个绿色有机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业在清华大学绿色基地的引领带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生态种植品种日益繁多,面积进一步扩大化,结构进一步优质化,品牌进一步绿色化。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拓宽物种平面,加大立体尝试,形成以“庭院加基地”的经营模式,推动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呼玛县位于黑龙江上游右岸,纵跨第五、第六两个积温带,112.8万亩耕地、1 722万亩林地、338.9万亩天然草场、25.6万亩水面资源,为全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提供了资源优势,独特的县位、气候特点提供了区域优势、气候优势。呼玛县从生态养殖的角度出发,在稳步发展以牛、羊、猪、鸡等常规禽畜饲养业的同时,采取庭院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重点打造特色品牌,规模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特色种植方面,突出发展食用菌的种植,全县在呼玛镇、韩家园镇、北疆乡、白银纳乡等乡镇均建设了食用菌种栽基地,年种植食用菌4 000万袋,干品产量达到1 400吨,同时加大了猴头菇、香菇、平菇的开发力度,扩大了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棚室蔬菜业也在特色种植中一枝独秀,种植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做到了品种质量的高、精、奇、新。同时,建设了2 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和占地4 000平方米的无机玻璃大棚,完成了对俄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筹建工作。此外,5 00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 000亩蓝莓采集与保护基地、40 000亩水飞蓟等北药种植基地、3 000亩老山芹种植基地陆续建成,家庭庭院式的蔬菜、优质经济作物、北药等特色种植链条初步形成,特色种植业一乡多业、一村多品的格局已然成形。畜牧养殖业方面,呼玛县走出了一条“注重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形成规模、绿色生态”的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路子。全县通过自繁和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肉牛、肉羊、家禽等庭院养殖,推进和扩大“千头牛、万只羊、生态猪”等基地养殖进度和规模,把生态养殖立县列为实施“六个一百万”工程的重要内容,构建农户个体庭院加基地养殖模式,拓宽特色养殖面,积极探索立体养殖。目前,呼玛县水面层次立体养殖已成规模,今年冷水养殖达到20 000亩;山绵羊存栏量达51 200头,狐760只,貉2 021只,獭兔20 000只,蜜蜂、林蛙、梅花鹿等适合本地经营的物种也在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五是全面实施生态经济立县、特色经济富县、工业经济强县战略,依托本地资源,依托生态成果,全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使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山野菜和野生浆果等生态产品就地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增效。“十一五”以来,呼玛县突出发展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走品牌兴农之路。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新建香麦公司、酱品公司、丽雪分公司、成云木业、绿野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天兴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私营企业,成功将全县优质小麦、大豆、马铃薯、蓝莓、黑木耳等农副产品及山野产品进行精深层次的加工,实现了产值、税收、利润和劳动力的增值和增收,特色农业经济效益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目前,呼玛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体系逐步建立,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精标品牌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得到显著提高。

构筑牢固的生态屏障

继续围绕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的战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加快和推进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精品化、规模化、产业化,争取政策,整合资源,加大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地的项目支持,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生态农业生产方向配置。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置政策实施优惠的机械力量和其他资金和设备,不断完善生态农业补贴制度,做到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涉农补助足额发放,引领农村金融向生态产业倾斜,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生态产业。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生态农业产业,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生态农业倾斜,真正使全县54个行政村和占全县人口数一半的农民50%以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使生态农业成为全县最具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经济增长点。

二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实施“生态经济立县、口岸经济兴县、工业经济强县、特色经济富县”的发展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大招商、招大商,以“六个一百万”工程为载体,力争在3至5年内,实现发电装机100万千瓦、煤炭年产100万吨、铁粉年产100万吨、水泥年产100万吨、口岸年过货100万吨、冷水鱼养殖100万亩的战略构想,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项目。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方针,使工业成果最大限度和最先应用到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事业中来,有效提供人工养殖水面、拉动内需资金和加工增值保障。在原有的香麦、丽雪、坤美源、酱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企业投入到山野菜、山野浆果、优质方便面、生物制药、冷水鱼类产品、野生动物皮毛制品等生产加工领域中来,拓宽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精品化生产和经营渠道,开创北部高寒生态农业发展新局面。

三要加强技术培训。采取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干部异地挂职、异地考察学习、联系部门相互交流经验等相结合的方式,广开视角,取长补短,培训骨干,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新技术。采取层层组织、包村包户的方式,使全县涉农部门和广大农民,都能深入了解全县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情况,充分吸收异地生态农业成功经验,系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采取适合本地的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逐步装备生态农业生产,使各乡镇、林场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各产业,实现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四是立足实际,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为打造生态农业精标品牌奠定物质基础。当前,全县已经开展以清查农业资源为主的“六清”工作,全面调查和摸清农业用地的耕作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农业保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要把当前的产业分作战略集中在没有被家庭联产形式固定的国家、集体资源的有序使用上来。按照国家农林生产政策,参照外地农业县和本区其他林业局承包和保护耕地及林地的成型经验,对林地、天然草场、水面等资源探索在分作的形式上参照土地经营体制改革并县加重集体参与管理经营的理念,适地、合理进行集体经济有限的资源整合配置,实施林下资源分作养殖、保护、经营措施,把人工防火隔离带、水毁地、天然沟塘等闲置资源有效整合,合理利用,综合利用,从而为全方位、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精标品牌,实现生态农业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