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各种版本的化学教科书,都把各种概念、原理的论述弄得非常简化而粗糙,理由是不下“定论”而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一来,一个本来可以简短的论述,反而更加冗长而复杂,让学生无法理解和识记,给他们造成一种难学的感觉。如现行的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灵活过度而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是其最大的缺陷,几乎没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概念,有许多论述是模棱两可的。稍加整理,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不得不经常争论的。现在把部分问题归结在一起,谈谈本人的看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教研活动乃至课堂教学中引起大家的重视。

问题一、什么是氧化反应

关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科书是这样呈现的:“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许多物质都可以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这类反应属于氧化反应(oxidation reaction ) 。”这样把氧化反应的概念呈现出来,会给学生一个错觉:氧化反应就是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

然而,谈及氧化反应就不得不涉及还原反应,还原反应又被安排在下册书学习,相隔较远。这是一对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的反应,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关于它们的严格的定义应该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的过程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过程叫还原反应,两个过程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狭义的氧化指物质与氧化合;还原指物质失去氧的作用。氧化时氧化值升高;还原时氧化值降低。氧化、还原都指反应物(分子、离子或原子)。氧化也称氧化作用或氧化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作用叫氧化;引入氢或失去氧的作用叫还原。物质与氧缓慢反应缓缓发热而不发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如金属锈蚀、生物呼吸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叫燃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物质和氧(不单是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么就对此概念一带而过,不加阐述,不要学生去深究;要么就加以强调:氧化反应的形式有多种,有氧气参加只是氧化反应中的一种形式。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当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来定。在学习任何科学概念和术语时,应当尽可能给学生以精确的论述,以免今后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问题二、物质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

各种版本教材中,一般都将燃烧的条件归纳为: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也就是说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教科书的原意是要缩小知识范围,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反而让教师浪费了不少口水,一般都会做反反复复的强调:这只是指常见的燃烧而已,实际上有些燃烧并不需要氧气,氧气只是一种助燃剂。比如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它是一种灭火剂,但是对于某些金属如镁条,就变成了助燃剂,发生了如下反应:

2Mg + CO2 点燃 2MgO+ C

还有以下反应,根本就没有氧参加:

H2 + Cl2 点燃 2HCl

所以,该论述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倒不如将第二个条件改为“可燃物与助燃剂接触”。实践证明,这样并没有增加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反而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和运用这个知识。

问题三、硬水中含有的是钙、镁化合物吗

在自然水中,各种可溶性杂质多数是以自由离子的形式存在,比如钙、镁等离子。教科书对于硬水的定义为“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相对软水的定义为“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这里用“化合物”这个概念是不恰当的,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知识,今后会增加学生理解“电离”和“电解质”知识的难度。我们应当明确告诉学生,在自然水中,多数物质是以能自由移动的离子(也就是自由离子)的形式存在,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不要总是等到学习后边的知识又来更正、补充前边的知识。当然,像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肆意发挥,反而让学生更加不能理解。

问题四、“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对吗

在许多考试题中,总要让学生判断这个命题的对错。出题者总认为:应当在前边加上“一个”。 在物质结构理论中,关于分子、原子的结构,都是这样阐述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谁也不会把这里的“分子”、“原子”理解为若干个。由此可见“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并没有任何语法性和科学性错误,这里的“水分子”就是指一个水分子,绝不会产生歧义,就像“人有一双手和一对脚”的“人”不会被误解为“几个人”一样。

问题五、“燃着的木条”与“带火星的木条”有什么区别

在许多考试的选择题中,经常出现对这个命题的选择。出题者认为,在实验中,这两个操作只能是非此即彼,具有相互排斥性。其实不然,它们之间恰恰具有“兼容性”,所以总是让教师和学生感到为难。燃着的木条与带火星的木条的确不完全一样,但在鉴别气体的时候往往效果没有什么两样。我们能不能尽量回避这样的内容呢?

问题六、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是单质吗

关于物质组成方面的知识,教科书这样回避了给单质和化合物下定义的麻烦:“有的物质如氢气、氧气、碳等,只由一种元素组成,它们属于单质(elementary substance);有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它们属于化合物(compound)。” 然而,在考试中又会考察蕴含“同素异形和同分异构” 的知识。如下面的一道中考选择题:

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含有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简化而回避“纯净物”这一前提。否则,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就会暴露出太多的知识漏洞。

问题七、酸类物质一定有酸味吗

苦味酸,即2,4,6-三硝基苯酚,是一种味道极苦的有机酸。还有我们的家常菜苦瓜中,也含有味苦的酸类物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酸类物质不一定酸,酸味的不一定是酸类物质。就像“糖不一定甜,甜的不一定是糖”一样。认识事物切忌以偏概全,随意推理而乱下定论。

问题八、使用滴管和量筒一定要竖直吗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根据情况将滴管适度倾斜,才以便于掌控和观察,所以不要把知识教死,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验证。在使用量筒的操作中,用烧杯向量筒中倾倒液体的初期,就不必把量筒拿得直直的,否则液体反而容易溢出。

问题九、铝的氧化一定要点燃吗

教科书中关于铝粉燃烧的实验,反应方程式为:

4Al + 3O2 点燃 2Al2O3

这仅仅是铝跟氧气反应的一种情况,实际上,在常温下,铝也能跟氧气反应,其产物跟燃烧反应完全一样。联系生活实际和后边的知识,我们可以这样书写方程式:

4Al + 3O2 = 2Al2O3

也就是说,铝不需要加热或点燃也可以跟氧气反应,铝块在有氧气的空气中加热也不能燃烧。这也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这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联系学生生活,把知识弄清楚、讲透彻,不要让学生觉得理论与实际不相符。

问题十、空气是无机物吗

教科书中在阐述人体的营养物质时,定义为:“在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中,除空气、水、食盐等无机物外,其余主要是……” 这里无疑把空气列入了无机物。这当然是错误的,会让学生误以为空气也是无机物。

总之,教科书中有问题的地方不少,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利用自身的知识高度和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错,让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