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弱苗沃土花儿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州特教学校,是全疆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所特教学校之一。巴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既代表着巴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代表着新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纤纤弱苗,在这块厚厚的沃土上生长,在护花园丁们的精心抚育下次第绽放。这所特殊教育学校,以她特殊的魅力,彰显着自己越来越凸显出来的光亮和辉煌。
弱苗 200名残疾童放飞希望
巴州特教学校筹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1999年3月正式招生。建校伊始,由于人们对特殊教育这一新生事物还不太了解,招生通知发出后,报名者寥寥无几。于是,校长就带着几名老师下到州属各县市去招生,积极热情地宣传党的特殊教育政策,尽力说服家长,让有就读能力的盲、聋童都能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经过全校教职员工半年的努力,到9月份正式开学,才招到了30多名学生。后来在州教育局、州残联的努力下,州人民政府出台了残疾学生免收学杂费,并对贫困残疾学生予以补助的优惠政策,再加之学校每年两个假期,都要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八县一市的偏远农牧区,走村串户,进行宣传动员,扩充生员。到了2001年,在校学生发展到了100人,2007年发展到150人。目前,州特教学校在校学生发展到了170人。编有16个教学班(10个聋生班、3个盲生班、3个培智班),同时还增设了两个学前班。
特教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家。为了让这些残疾孩子能够幸福地成长,无忧无虑地学习,学校千方百计地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为这些“弱苗”提供充分的营养,让他们茁壮成长。在学校的积极争取下,州残联、州民政局、州财政局每年为特教学校额外支持50万元,用于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和对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学校还先后为50名学生申请了中国残联专项公益金助学项目,为每个学生每年补助650元;为25名学生申请了自治区扶残助学项目,为每个学生每年补助1200元;为70名学生申请了中国残联营养餐补贴,每人每年补贴660元,每人每天增加一个鸡蛋,一袋牛奶;每个学生每月的伙食费在350元以上。学生公寓配置有统一的单人床,统一的被褥;学生食堂使用了天燃气,配备了蒸饭车、电烤箱、馒头机、和面机等现代厨具。社会各界对特教学校的学生也非常关爱,多家单位为学校捐款捐物,捐赠了电脑、电视、电子琴、体育器材等学习用品,捐赠有大米、面粉、肉、油等生活用品。先后有200多名学生在这里幸福地生活,他们在这优越的环境里努力地塑造着自我,天真地憧憬着未来,尽情地放飞着希望。
沃土 50名护花园丁甘为春泥
为了使学校成为一片厚厚的沃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全面加强了学校的硬件建设,新进大量现代教学设备,逐步配齐了学生微机室、教师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有声阅读室等专用教室;为每班教室配备了电脑、电视、数字投影仪;改造完善了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局域网,宽带登陆了因特网,积极开展了针对残疾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硬件教学设备的大量配备和充分使用,为学校的特殊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学校拥有一支5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专业教师33人,管理人员和生活老师25人。他们热爱特教,胸襟博大,甘为春泥,爱生如子,精心呵护着身边这些迟开的花朵。特殊教育相对普通教育来说,不仅学生全是残障童,而且年龄也参差不齐,大的已经十七八岁,小的仅有五六岁,普遍自理能力差,有的几乎没有自理能力。由于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学生远离父母,且长期不能回家,老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还要负责孩子们的衣食住行,需要给孩子们以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从职业要求出发,全体教职工无论是教学老师还是生活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妹,使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在老师身边就像在父母和兄长身边一样温暖。张艳红老师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在她的眼里从来没有后进生,张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休日与学生亲切交谈,尤其对那些单亲学生和家远的学生,从多方面给予关怀和呵护。学生生病了,她就拿自己的钱给学生买药,还从街上为学生买来可口的饭菜、食品和水果。许多在他人眼里的“问题学生”,都在她的关怀教育下,变成了好学生。黄春荣老师关爱学生就像一位大姐姐,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她都一样的温和亲切,班上有个叫江光明的学生,家境贫困,身体显得消瘦单薄,黄老师经常给他带点副食品补充营养。一次江光明生病住院,医生说是缺乏维生素,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吃水果补充维生素,黄老师赶紧跑到街上买了一大兜水果,江光明接过黄老师送来的水果,一头扑到了黄老师的怀里,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劲地用手语说:“你就是我的亲姐姐”。生活老师杨像妈妈一样呵护着每一个孩子。在学校抗击H1N1流感、封堵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防疫工作中,他不分白天黑夜监护在学生身边,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身体变化情况,预防措施细之又细,使全校师生没有发生一例传染病。一次一名学生在家干活时被镰刀割伤了手,伤口很深,家长一急之下,竟然用缝衣针将伤口缝了起来。学生到校时伤口已经严重恶化,杨老师赶快联系医院,找到了医院的熟人,及时为孩子做了手术治疗,并一直陪护在孩子身边,直到伤愈出院。在护花园丁们的精心呵护下,学生们在这片温情弥漫的沃土上,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使纤纤弱苗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花红 60名毕业学生融入社会
为了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及时实现就业,融入社会,学校在重视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在充分进行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盲、聋学生的实际,开设了计算机、足疗、按摩、玉石雕琢、工艺美术、花艺等职业技术课程。学校还派出老师,到州内外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并聘请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师傅进行技术指导,使学校创出了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新路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开创的职业教育,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大提升,社会上一些福利企业和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早早就与学校签订了培养协议,等学生刚一毕业,用人单位就将学生立马抢走了。很多毕业学生参加每年的自治州秋季人才交流会,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找到了“婆家”。除一些牧区学生家庭生产离不开外,全部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2007年第一批毕业学生艾克然木江,是一位维吾尔族同学,他学习成绩出色,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很有组织能力,毕业后学校留任体育教师,他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2008年毕业学生朱立东,毕业后在库尔勒市一家足疗店就业,他工作勤奋,服务热情,颇受老板和顾客夸赞,现在已成为这家足疗店的店长。毕业生田秀梅,是学校的尖子生,于2007年毕业后,又考入乌鲁木齐市高中就读,今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州大学。还有陈兵兵、苏小明,也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毕业后都留任学校,做了职教老师。
2008年,州残联、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州教育局联办以州特教学校为依托,成立了自治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不仅培训在校学生,还承担了全州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培训结业后,均由劳动部门颁发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不仅使学校的职业培训越来越规范,同时还为学校创办职业高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建校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在校领导打造品牌学校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已将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了全州、全疆的知名学校,先后有多批外地考察团来学校参观考察,巴州特教学校的名字已传向全疆和全国的各个地方。在新时期、新阶段,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这所知名学校将在2011年创办集初中基础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学,不仅开设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还要增设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课程,学校在校生将扩招到300人以上,教职工将达到80人以上,将这所知名学校建成一所规模更大,职业技术门类更全,教育内容更为系统规范的名副其实的名牌特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