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老子》竹简本甲本中的天道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老子》竹简本甲本中的天道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竹简《老子》甲本的内容系《老子》的经文,老子就是老莱子。竹简《老子》甲本论述了道法自然、天道圆圆的本体论思想。

关键词:老子竹简本甲本道法自然天道圆圆

前 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干文化一儒一道,一显一隐,一表一里;儒为显,道为隐;儒为表,道为里。道是中华文化的内核,隐藏在文化的深处,隐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如果说儒家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道家则是中国人的内心信念和精神归宿。人们经常说的“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平平淡淡才是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属于道家情怀。走进道家,先要走进老子。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诗人。中国人如果没有从《老子》中获得新知,甚至没有读过《老子》,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读《老子》,了悟宇宙之谜。老子的本体论,揭示了宇宙本原本体的奥秘,解开了时间空间的密码,破译了生命循环的玄机。当你面对浩瀚的宇宙,而深感不可思议时,在老子这里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读《老子》,把握人生真谛。当你对人生充满着困惑,在老子这里可以得到一种慰藉、从容和力量;当你对现代快节奏生活充满着紧张、焦虑、茫然,在老子这里可以找到一种精神归宿,让心安静;当你无法找到一种状态,在这里可以让生命栖息,让心灵得到洗礼和解放,让生命富有鲜活和质感。

读《老子》,运用无为而治。你也许费尽心力,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却收效甚微,身心疲惫,一片混沌。老子深知中国人性、民族心理,当你对管理问题面临着瓶颈,束手无策,在老子这里可以得到启迪和良方。

《老子》不是宗教,却似一种信仰。《老子》很老,却思想常青,它超越了时代,实现了永恒;它是一汪清泉,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老子》是哲学、文学,是宇宙学、心理学,是管理学、军事学,同时又是超越众学的大智慧学。

《老子》还是一组哲学诗,简约而深刻,轻快而深邃;朗朗上口,耐人寻味;意境幽美,充满遐想。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放声朗读其文字,用心体悟其精神。与老子对话,领略老子的风采,感受老子的魅力,体悟大道的真实,也倾听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

老子真经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以下简称竹简本)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竹简本甲本最古

竹简本甲、乙、丙三本中,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是文本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竹简本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真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祖本。

二、竹简本甲本最真

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著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结合竹简本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著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竹简本甲本的内容(《老子》的经文)流传到社会,道家学派对其不断进行发挥、发散、改编,而逐步形成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即帛书本(或通行本)的内容。

《史记》记载,“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竹简本甲本只有一千多言。这是因为《史记》的年代是汉代,与《老子》祖本成书的时间尚远。《史记》记载的老子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并不代表是《老子》的祖本,而是指汉代《老子》帛书本的内容。从竹简本甲本的风格可以看出,老子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风短小精悍、简约深邃,一千言足矣!流传广泛的《千字文》,不也就一千言吗?

三、竹简本甲本最佳

在竹简本甲、乙、丙三本里,乙本、丙本只是对甲本的解说,竹简本甲本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大大超过了乙本和丙本。

帛书本(或通行本)五千余言的文本里,文风有两种风格。一种是语言优美且含义明晰,凡是这种风格的章节,均是竹简本甲本的内容。另一种是语言模糊且含义抽象,凡是这种风格的章节,均不是竹简本甲本的内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二三到底指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道,到底是可道,还是不可道呢?由于含义不明确,抽象玄虚,后人给出了无数种猜测,给读者带来了困惑。只要有一定的文本鉴别能力,加上细心的甄别,就能发现竹简本甲本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大大超过竹简本甲本以外的内容。竹简本甲本就是一组哲学诗,简约而深刻,轻快而深邃;朗朗上口,耐人寻味;意境幽美,充满遐想。

综上所述,竹简本甲本的内容才是老子本人所著,是《老子》的经文。《老子》真经只有竹简本甲本的内容,甲本以外的内容均为“解说文”。

老子其人

前面论述过,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著,是《老子》的经文;乙本、丙本不是老子所著的经文,属于“解说文”。要弄清老子是谁,只需弄清竹简本甲本的作者是谁。

一、老聃与竹简本甲本无关

《史记》没有给老子是谁下定论,要么是老聃,要么是老莱子。我们可以使用排除法,如果不是老聃,那就应该是老莱子。

老聃的著述在《庄子》、《列子》等著作里都有引用,如“老聃曰……”。凡是“老聃曰……”的内容在帛书本(或通行本)里都可以找到,但在竹简本甲本里却都找不到(连乙本、丙本里也找不到)。这说明老聃与竹简本甲本的内容无关,老聃只是道家的主要发扬者。

二、竹简本甲本的思想与老莱子的行为方式相符合

竹简本甲本主张清静不争的思想,与老莱子的隐居经历相符合。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楚王曾使其出仕,他和妻子便迁居江南,不愿。

竹简本甲本崇尚孝慈,“绝化弃虑,民复孝慈。”老莱子也正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就是讲述老莱子奉养二亲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七则故事。“周老莱子,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舞于亲侧。又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儿啼,以娱亲喜。”讲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老莱子,楚国人,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三、竹简本出土于老莱子隐居的荆门区域

《史记》关于老子,有这样的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老莱子,人们尊称为老子(春秋时期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子是先生的意思),所著的书人们称为《老子》。老莱子曾隐居楚国蒙山(今荆门象山,留有老莱子山庄、孝田、顺井等遗迹),竹简本也正好出土于荆门的郭店楚墓。这说明,老莱子的道家思想对荆门区域产生过重要影响,其著述在荆门区域内有传抄本。

综上所述,竹简本甲本的内容是《老子》的经文,由老莱子所著,老子就是老莱子。

竹简本甲本天道观部分经文解析

道法自然

有将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liáo),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宏大的东西混沌而成,产生于天地之前。

听不到也看不见,独自存在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个字叫做道,我勉强为它取个名叫做大。

大(宏大)而变化,变化而永恒,永恒而循环。

天大,地大,道大,圣人也大。

宇宙中有这四大,圣人居于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有将混成”的“将”,与竹简本甲本中多次出现的“将”,字形极为相似;另,古代的“将”有“大”之意,《尔雅·释诂》:“将,大也”,与“吾强为之名曰大”照应,故应作“有将混成”,作“有状混成”缺乏依据。帛书本和通行本为“有物混成”。)

老子破解宇宙之谜

天地万物具有丰富性、规律性、神秘性,让人叹为观止,不禁会发出疑问,天地万物从哪里来?是什么在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行?这其中都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老子在观察、在体悟、在思索、在想象。

在天地之前的起初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认为是一个宏大的混沌状态(“有将混成,先天地生”),这个混沌的状态实为“有”(“有将混成”),又表现为“无”(“寂寥”)。这个有无混一的混沌状态,独自存在而永不停息(“独立不改”),这可以作为天地的本原(“可以为天下母”)。不知道它的名字(“未知其名”),要给它取个名字却不容易,给它取个字叫做道(“字之曰道”),“我”勉强为它取个名叫做大(“吾强为之名曰大”)。字是道,名是大,名字就是大道,大道的说法就来自这里。老子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描述了道的状态,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生天地万物,就是老子关于宇宙本原的认识。

道都有些什么特征呢?老子认为道不是静止不变的,道生万物,道是宏大而充满变化的(“大曰逝”);道不是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它不仅是变化的还是永恒的(“逝曰远”);道虽然永恒,道还是循环往复的(“远曰返”)。 老子在那个年代,是怎么知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么深奥的规律呢?主要还是通过对宇宙的观察,比如仰望浩瀚宇宙(“大”,宏大),宇宙中有太阳,发现太阳总在移动(“逝”,变化),一直运动从不停息(“远”,永恒),但第二天都能回到原来的方向继续东升西落(“返”,循环)。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宇宙中有这四大,圣人居于其中之一(“国中有四大,王居一焉”),把圣人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章里既提到“王亦大”,又提到“人法地”,说明“王”和“人”是两个概念,“王”不能等同于“人”。本人认为“王”是指“圣人”。“圣人”者“内圣外王”(圣王),所以“圣人”也叫“王”。“王”也不等同于“侯王”,在竹简本甲本中,另有“侯王”的概念,如,“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之王与圣人之王是有区别的,侯王之王是统治者,具有阶级性;圣人之王是指得道的人,是理想人格的投射,不是阶级性概念。另外,先说圣人居于其中之一,下文接着讲“人法地……”,正好也衔接。圣人是人,但他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是彻底得道的人。

人与天、地、道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这一命题还能演绎出以下命题。一是,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二是,人法自然,地法自然,天法自然,道法自然;三是,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老子说的自然,是指本来的状态,不是指大自然,也不是指与文化相对立的自然。

人法自然,老子又称为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就是不妄为,不折腾,顺其自然,顺性而为。心态和过程做到了无为,结果就会大有作为,即无为而成,无为而治,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既然无为,为何还能为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如果认为是矛盾的,那是把无为的“无”误解为彻底的没有了。老子说的“无”不是彻底的没有,犹如道的特征,只是表现为“无”,实际为“有”。无为是指按自然的规律办事,实际是最大的有为。因为无为是自然,是效法道,所以做到无为就是得道,既然得道,那就是最大的为。人无为,心静了,心态淡定了,精神舒展了,灵感也就出来了,创造力也就得到了发挥。如果有为(妄为),瞎折腾,精于算计,野心勃勃,急功近利,人就充满着浮躁、紧张、痛苦,灵感就流失了,创造力就被遮蔽了。无为就是快乐地获得成功,有为是痛苦地追求成功。有心栽花是妄为,花不发;无意插柳是无为,柳成荫。当局者妄为,迷;旁观者无为,清。小孩无为,不是特意学语言而自然就会了;成人妄为,如要新学一门语言,学得苦,忘得还快。无为不是一味的出世,也不是一味的入世,它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是居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一种适中的状态。

“道法自然”,道效法自己的本来状态,道无所法,道自己生自己,就是老子独特的本体论思想。“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来自于道,道来自于自己,跳出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本原追问。

如果孩子对宇宙充满着神秘而不得其解,你用老子的思想或许能够予以解答。天地万物是从哪里来的?天地万物是从道那里来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是什么状态呢?道是一个宏大的混沌的状态,听不到也看不见,独自存在而永不停息。道有什么特征呢?道宏大、变化、永恒、循环。天、地、人由道所生,那天、地、人和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本来的状态)。道生天、地、人,道自己是怎么产生的呢?道自己生自己。如果给道下定义怎么下呢?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是支配天地万物生息、繁衍、运行的规律和力量。

天道圆圆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达到虚空的状态,是恒常无变的;坚守清静的状态,是始终如一的。

天地万物生长不息,其中坚持着循环往复的规律。

自然之道是圆的奥妙,天地万物各自回归到了自己的本原。

老子揭示时空奥秘

恒常至虚、始终守中,这是对天地万物状态的描述。天地万物生长不息,其中坚持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天道是圆的状态,天地万物各自归根。“根”就是根本、本原。万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就是“根”。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就是“落叶归根”;从尘土中来,回到尘土中去,就是“生命归根”;从道那里来,回到道那里去,就是“各复其根”。

圆上的各点,有起点无终点,终点可以返回到起点,然后无限循环。只有圆才能归根,所以圆是接近道的。

老子提出的“天道圆圆,各复其根”,认为时间是有始无终的,时间在一个圆里永恒的循环,有起点无终点,终点可以返回到起点,然后无限循环。老子的时空观是圆形的,圆上的任何一点往任何一个方向走还能返回来,也能无限循环下去。圆形的时间观就是循环,有始无终。时空的奥秘是循环,宇宙的奥秘是循环,生命的奥秘是循环,大道的奥秘也是循环。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开始,如果有起始,道之前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能够解答的,时间只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间离不开物质,没有物质外的时间。道之前没有物质,也就不存在时间的问题。

天然的万物状态都是接近圆的,太阳、地球、星星、植物、动物、细胞,都是由若干弧线组成的,而几乎没有天然的方形物体。因为天道圆圆,中国人画出了太极图,起点也是终点,阴阳反转,无限循环;因为天道圆圆,科学家发现光也不是直线传播的,在速度和空间发生变化时,光也是弧线传播的;因为天道圆圆,我曾提出汉字不是方而是圆,而有幸获得国家专利,并出版了拙作《快捷整体练字法》。

白天黑夜,黑夜白天,如此循环;春夏秋冬,秋冬春夏,如此往复;树结种子,种子成树,也在循环往复;血液从心脏那里来,回到心脏那里去,仍在循环往复。宇宙的生命就是处于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

生亦死,死亦生;生就是向死,死就是复生。如果去除人为的观念,回归到本原的状态,我们对生死会得到新的认识。芸芸生命都是在相互转化着,任何个体生命的死亡,不可能消失为彻底的无,必定会转变成新的生命(本原的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非生物)。所以人死了,并非什么都没有了。人死了,新的生命又接续了。本原的状态,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无高下之分,人只是生命中的一种。所以,人死了变成别的生命体,并不是一种悲哀。另外,中国人普遍具有的生命终极情怀就是传宗接代,认为自己生命虽然终结了,但子女却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了,从而认为生命得到了永生。自己死了,自己的血脉却活着,死也是生,死死生生,无限循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时,不能回避死亡教育,如果孩子对死亡问题提出疑问,应主动予以解答,让孩子在珍惜生命的同时,能够超越生死,超越恐惧。

复根、归根,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并守住虚静的极致,回归到本原的状态,这就是万物归道。

老子在第一章告诉我们,天地万物从道那里来,人从道那里来。这一章告诉我们,天地万物到道那里去,人回到道那里去。天地万物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天地万物从道那里来,回到道那里去。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人从道那里来,回到道那里去。这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在老子这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

4、兰喜井:《老子解读》,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1版

5、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98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