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主价值的普世性与民主制度的非普适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主价值的普世性与民主制度的非普适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世上存在普世价值和普适价值,普世性针对价值观而言,强调价值观普遍适用于各个国家;而普适性针对于真理而言,强调真理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属于方法论领域。民主既是一种价值观,同时又是一种方法和手段,作为价值观的民主具有普世价值,如同自由、人权;民主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我们称其为民主制度,而民主制度却不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民主 普世性 普适性 普世价值 民主制度

世界上总会有一种大家都能普遍认同并向往的价值存在,不论怎么的历史文化背景,怎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总有一些是共同的。比如对自由、人权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儒家学说中强调的:君子和而不同,正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所以,民主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能够被全世界、全社会、各种族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理念,但是具体到各国家、地区,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的民主,其价值就不具有普适性,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条件因地制宜来实现的。

一、民主价值的普世性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在本质上是权利意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公权的要求与主张,他要求和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属于人民、属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人们。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时说到:“大家知道,从资产阶级由封建时代的市民等级破茧而出的时候起,从中世纪的等级转变为现代的阶级的时候起,资产阶级就由它的影子――无产阶级不可避免的一直伴随着,同样地,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也由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1]恩格斯的论述说明无产阶级的等级观以与其对立的资产阶级等级观为依据,可见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只不过无产阶级更要求广泛彻底的实践。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对立阶级在平等观上的相通性说明了人类的平等观在不同阶级之间具有普遍性。这同样也应当适用于对民主普世性的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在思想观念上肯定存在差别,但是不能否认其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和价值取向上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思想文化的进步性。民主观念的差别是历史与社会条件造成,而其中包含的一致性、共通性是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我国第一本民主白皮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共通性。

因而民主价值的普世性是指民主作为全世界所共同追求的一种信念、价值观来说是普世的,是被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政治文明的发展,民主价值的内涵也在不断地被吸收、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民主价值具有普世性。

二、民主制度的非普适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环境之下,民主制度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手段是否具有普适性,或者说是否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制度安排呢?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对于美国民主和西方普世主义的阐释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亨廷顿出版的政治学经典《失衡的承诺》中,通过深入分析美国的民主政治理念和政治体制的特征,同时也分析了西方国家,甚至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理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相信美国理想的普遍有效性,但也理解他们应用于其他社会的局限性。[2]

通过亨廷顿的论述,有两点是可以得出的:首先,民主在世界各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政治土壤中,同时各国对民主理念的认识程度也各不相同。其次,美国的民主具有其独特性,亨廷顿眼中的美国民主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在自由民主的信仰和追求上比其他国家更加强烈,但在其他国家应用的过程中,其局限性暴露无遗。这两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民主模式,如果说存在有这么一个模式,那自古希腊创立城邦民主制到目前为止的几千年中,这个世界为什么没能形成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民主制度呢?

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来看,随着政治文明、经济水平的发展,各国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国的民主程度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强力推行某种民主模式,往往会带来南辕北辙甚至背道而驰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南欧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等国家的民主化为开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正在兴起,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席卷南美、拉丁美洲,并来到亚洲打破了当时苏联的。但是这次轰轰烈烈并延续至今的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浪潮给人民带来的不是意料中的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以及经济繁荣,而是水土不服的各种后遗症。西方的民主政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但也带来社会进一步分化,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变得虚弱不堪。

因而实践证明,西方所标榜的民主模式并不能完全移植到除西方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需要符合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民主制度,而不是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可见,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民主模式可以照搬照抄,民主制度不具有普适性。

三、结语

普世性与普适性,实质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当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的事物,或者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的事物。因而,民主价值也是如此,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二者的统一。民主价值的普世性即是民主价值的普遍性,如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在民,多数人决定,人民统治以及相关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基本价值,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能够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民主价值的特殊性即是民主的非普适性,即各国在建立民主制度过程中,或利用民主手段进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质的实现方式和制度模式,如城邦民主、共和民主、代议民主,竞争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以及同一民主体制的不同实现方式等。这些具有特殊性的民主价值实现形式,必然要受到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国情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约,虽然其中有的在一些条件相同的国家和社会中有共同之处,但没有任何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和实现方式可以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民主的一些基本价值具有普遍性,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能够得到不同国家的不同人们的共同认可,因而具有普世性;民主的具体实现方式具有特殊性,要受到历史文化传统、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不可能在不同国家实行某一种模式,因而不具有普适性。

正确并区分民主价值的普世性与民主制度的非普适性,可以为我们正确地对待民主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承认民主价值普世性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以往民主政治实践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民主制度模式的非普适性意味着:必须拒绝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坚持民主普世性与非普适性的两点论,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 做到既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又能吸收借鉴西方民主优秀、先进成果并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447-448页.

[2]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M].上海: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