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岗位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岗位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搞好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岗位引导,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这一模式提出的背景、内容、实践和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推动高职教育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也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深入的重要表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教学团队在数年的高职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岗位引导,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食品生产、检验、品质控制与营销等工作过程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阶次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1 我国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 部分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 加之不法商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以及食品检验方法和手段的落后,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例如, 苏丹红事件、孔雀绿事件、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 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引起了公众的密切关注。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 人才缺乏是提高食品安全的直接制约因素, 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农业主要产业有粮油、畜禽、蔬菜、茶叶、果品、茧丝绸、食用菌、花卉等。浙江省食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很多都是知名企业,每年需求大量食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此外,本专业老师最近针对省内外的部分食品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每年对食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中,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仅次于本科毕业生,远远大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未来三年内,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这也与陈克复院士在《谈人才需求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观点一致。

因此, 顺应市场需求, 学院在2007年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运用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营销与食品卫生指标分析检验等技术,具备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及质量控制能力,懂工艺、会操作、善服务、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岗位引导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与擅长于视觉与听觉学习模式的本科生相比,高职生更擅长于触觉/动觉学习模式。即高职生普遍喜欢实践或者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更快的学到东西;相比看到和听到的事情,更容易记住做过的事情。因此,关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就不能照搬本科生,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教师和学生均陷入痛苦的深渊,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百花齐放的背景。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如下进行的:深入生产一线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与讨论、走访毕业生等多种形式调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区域内食品加工企业的需要,以绿色食品生产、现代食品加工与贮藏、食品检验、现代食品生产管理与营销等职业岗位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现场教学和生产性实训为主,结合实施“仿真”和“模拟”教学,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操为辅,逐渐向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实操为主过渡,加大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传帮带的力度,最后的教学项目主要在实训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实施,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现场指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完成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实现项目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认知技能、单项操作技能、专业核心综合技能的反复训练,循环操作,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及地方食品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之间的有机统一。

3 “岗位引导,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岗位引导,学做合一”的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进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与生产单元相结合,课常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使“岗位引导,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点。教学模式实行“双证通融”,将专业职业资格内容、行业标准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教学方式方法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学”、“做”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是校内外环境相结合;课程具体内容改革是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生产活动内容为单元,对原本以完整科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组织实践教学中,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完成的程序、方法条理化教学内容,用生产标准作为学习标准和考核标准来检查学生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评价方式采取企业、学校、学生“三元”综合立体评价,考核评价内容由职业素质、平时表现、技能操作、期末考试几部分组成,考核的方式采取“多场次、多形式”。重过程性评价,轻结果性评价;重发展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

3.1 校内生产实训

高职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中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是后续阶段的重要基础。在本阶段,一方面,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的目标教学法、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不仅能“学会”,还能“爱学”、“会学”,实现“学”的目标。例如,在《植物基础》课程的“校园植物识别”教学模块中。教师以“识别与专业相关的植物,并为植物形态学建立基础”为导向展开主导教学活动。学生学有方向,做有目标。在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就享受到了能够识别出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植物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3.2 校内外生产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学习阶段在“做中学”。“做中学”的核心是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鲜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创新性实训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通过在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悟得新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促进学生不断地“学”,最终实现“做”与“学”的统一。

在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通过任务驱动,进行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一体化运作模式,编制生产计划和教学计划,分别实施原辅料、工器具准备和教学任务设计,实现学生员工化,教师师父化,并按照工艺流程作业标准、检验标准等对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的质量把控,使学生置身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仿真实训,真实体现职场,做到“教、学、做”完全融合。

例如《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学习是在《食品微生物》学习之后进行的,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要仪器的种类及数量、实验药品种类、配制方法和需要量,以及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每个小组确定了实验方案后再进行实训操作。通过课堂的设计训练与实践训练两部分,合理的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与“做”的统一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另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我们还创造性地设立“三助”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现有条件,学生自主参与,分别以助研、助教及助管的形式参与教师的多项工作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大量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训项目;或者协助教师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创新性。我们将有关课题或项目的不同方案告诉学生,然后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在“做”中“学”,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准技术员”。

3.3 校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

第五、第六学期,在“实践专项”模块中(考工考级、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答辩),实现边学边做、学做一体。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有企业专家进行全程指导学习,教师通过电话沟通、周记辅导等方式进行辅助管理。在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校企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学生“边学边做”,最终达到“学做一体”。在毕业前的一个月内,学生要对三年来校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进行总结,形成一篇取材于实际生产又饱含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并回学校进行答辩。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过程又再一次深化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做中学”的内容,同时也从某个角度对整个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复习与总结,使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达到技术员的水平。

4 “岗位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我们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完善和优化。

4.1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自我培养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一支职称、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科研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现共有专兼职教师15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企业兼职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5人,均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兼职教师均为来自浙江省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专家。硕士以上的教师占78%,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占100%,双师型教师占78%。

4.2 完善教学体系

构建动态、灵活、组合、并行、开发的课程体系和以食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按照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岗位技能为支撑的食品加工与检测技能训练系统。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就业导向和发展性的功能,服务就业和终身学习能力并重,培养核心职业活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举。形成以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即包括以理论为主的课程类别,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类别,完全实践的课程类别。这种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具有内容整合化、知识综合化、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特点。

系统化的技能训练使使学生的职业技能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覆盖了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高职学习过程,完成从体验式实践到全真式实践,从个体的操作型实践到群体合作式实践的转变。

4.3 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所有教师均在香港理工大学接受现代教学法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实行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工作坊教学法、 分组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组合实施教学,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构建教学手段模式时,坚持“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兼用多种适用的教学手段。将所选若干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本专业课程采取的教学手段,除传统教学手段外,还包括现代多媒体的应用,行业工程师带领的真实工作教学手段,实训基地零距离的岗位工作的教学手段以及广泛开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4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模拟企业正式生产场景,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建设具有“现场教学”、职业资格培训和产品研发功能的综合性生产实训基地。目前本专业拥有微生物实训室、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室、生物化学实训室、园产品品质生理及商品化技术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面积达1096平方米。

按照食品生产与检验的工作过程建设“岗位环节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按照食品加工的全程进行设计实训功能,按照食品企业岗位设立学生实训工位,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2011年获得杭州市政府资助100万元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要求,通过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使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结合。

4.5 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专业与杭州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比如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合作,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 号.

[2]姜连芳, 顾军.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必要性[J].莱阳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15(3).

[3]陈克复.谈人才需求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