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障碍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农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河北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本文从分析农村产业结构、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劳动力市场等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越来越依赖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河北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回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将成为农民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主渠道。因而研究河北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格局变化,有利于为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效对策,更为政府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现状分析
农民收入泛指农民日常的农业生产生活所获得的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农民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构成要素,是相对于家庭经营性收入而言的,指农村劳动力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通过提供或出卖劳动而得到的货币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两架马车”。
首先,从总量变化来看,目前,河北省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在数值上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近十年里,从2000年的949.25元增加到2009年的2251.01元,增加了将近3倍,年均增长144.64元,年均增速为15.24%,但是仍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低1.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总体水平虽然在逐年增长,但是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其次,从所占比重来看,2000―2009年,河北省家庭经营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最主要来源,但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从57.72%下降到47.39%,下降了10.33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之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均未能超过10%;而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从38.29%上升到43.69%,上升了5.4个百分点(见表1)。这表明,工资性收入是推动农民增收的最重要力量。再次,从内部结构来看,2009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超过了40%。由表2可以看出,在工资性收入来源的结构中,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逐渐减少,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由19.56%下降到8.50%,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减少;本地企业中劳动所得到的收入增长缓慢,年均增长速度为10.06%,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最高为34.14%,最低为27.25%;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和其他途径得到的收入均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7.04%和23.01%,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都逐年提高,分别由25.99%、20.55%提高到37.63%、27.22%,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增大。
二、河北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比重较小
尽管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且从事农业的人员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在农民工资性收入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2009河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35.4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3.8%、57.1%、39.1%。从第一、二、三产业对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比例可以看出,从事非农人员比重相对较小。显然,从河北当前产业结构分析,劳动力需求结构发展滞后,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释放,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间接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2、农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少
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河北农民的文化素质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仍不高。根据第二次河北省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全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达455.7万人。从文化程度分类看,初中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75.8%;高中文化程度占9.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不仅如此,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河北省农民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显示,经过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培训的农民工仅占31.5%。不少农民工由于没有时间和经费,加上有的培训课程、项目与需求脱节,农民工参训积极性不高。在走访调查的1718名农民工中,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有1176人,占68.5%。较低素质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较慢,种田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能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经营运作,从而影响其家庭收入。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慢
城市化和城镇化滞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滞后是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2010年,河北省城市化率仅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自身约束,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河北省大部分乡镇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布局较分散,导致运输成本增高、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信息不透明等,致使其竞争力减弱。部分乡镇企业还受到当地通信不畅、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投资成本加大。此外,当地乡镇企业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经营管理粗放,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一套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
三、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
1、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首先应通过“项目牵动”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吸纳安排本地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另外,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明确产业化经营方向,同时要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空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再次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基础教育与法制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技术能力,增强外出就业能力,同时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外出就业信心。
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就必须切实提高农民工素质。一方面是加大对农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首先加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实施,适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其次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等,提高劳动技能。首先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重点建设示范性乡镇成人职业技术学校或社区学习中心,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其次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从而大力开展实用性技术培训,使多数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再次要鼓励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鼓励企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
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以产业聚集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和支撑,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小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责权对称、职责明确、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大对当地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加快乡镇企业的改组步伐,加大乡镇企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力度,从而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其次,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力度,重点扶持龙头乡镇企业。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小城镇转移,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从而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统计局:2010河北农村统计年签[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陈保华、赵智义:河北省农民收入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5).
[3] 刘文彦、李锡英:河北省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4] 丁静:河南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J].企业活力,2009(12).
[5] 张占贞、王兆君: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
[6] 徐永新: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0(2).
[7] 陈江亚: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