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系统理论的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系统理论的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所以选择和实施什么样的国际化战略,是当前中国企业要明确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对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最后基于系统理论提出了相应的企业国际化战略体系。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4-0075-05 收稿日期:2008-01-16

国内关于企业国际化的概念没有统一,我们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指企业对资源的配置范围从国内市场已经扩展到国际市场,因此,企业的国际化不仅包括营销的国际化,而且包括观念、生产、研究与开发、资本和人才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定,提出了许多观点各异的国际化理论(Gereffi G,2001;Omar N Toulan,2002;Grossman et al,2005)。如20世纪60年代初Slephen H.Hymer等的垄断优势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RaymndVemong的产品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P・J・Buckley,M,casson.A.M.等的内部化理论及J・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20世纪80年代E・Porter等的便于战略链与行业竞争优势理论。

这些传统理论始终以西方各国的先发展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虽然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有些启示。但是一些观点和结论并不适用于我国这种后发展型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是在一种新环境背景下,即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国际化,这种变化对跨国公司而言可以说是质的巨变。先发展型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先发展型跨国公司为基础的主流国际化理论无法准确解释后发展型的行为,从而形成一个明显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适合我国实际的后发展型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探讨。

一、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进程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并有加快的趋势,无论是否愿意,我国企业不能置身事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一:我国企业是后发展型企业,进行国际化竞争时与老牌传统的跨国公司相比无论是在规模、技术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国际化融资、管理、营销等软件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郭铁民等,2002)。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一直是处于一种追赶的态势,而较少能够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才资源进行开创性、前瞻性的事业;其二,由于是后发展型企业,国外市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早被瓜分和被经营成熟,中国品牌乃至亚洲品牌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的认可度很低。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国外的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我国企业的掠夺式跨国并购和对我国市场的蚕食鲸吞,极力把我国企业和市场纳入其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领域,并从根本上消除将来我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下的可能。现在,“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的基本要求。在这些并购中,中方痛失品牌、市场和产业平台的残酷事实一再重演。

当然,全球化进程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一,中国的地理、资源、市场格局为企业国际化决策提供宽广选择。中国目前具有跨国投资潜力的企业大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在产品市场、要素资源选择上接受着国内、国际信息的双向辐射,由此也决定了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国际化决策过程中能够开展较为充分的方案选择。其二,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为中国企业国际素质快速提升提供了契机。中国企业一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就面临最新的技术和最激烈的竞争,可以利用其机遇充分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的素质,而不必面临转型和处理遗留的包袱。其三,相对中国更落后的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存在,为中国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市场梯次转移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与现状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几乎全部属于后发展型,即:一是该企业开始国际化时,其行业的国际市场就已充满了跨国公司,即后来者特征(姜汝祥,2004);二是该类企业的核心技术弱且主要是从外国引进的,表现为技术依赖性。三是我国企业内向国际化程度高,外向国际化程度不足。内向型国际化指通过引进外国企业的产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导致国内市场国际化。外向型国际化是指通过中国企业的产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势要素走向国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从改革开放起,我国就一直采取战略联盟、合资和技术合作等方式进行内向国际化。我国现在国际化的重点是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着重是进行外向型国际化,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输出与输入存量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发达国家是166:100,发展中国家是18:100,而我国是1.46:100。我国外向国际化经营严重滞后于内向国际化。

现今,我国外向型国际化态势是花分两枝:一枝是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来进行的,其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国际化资源配置,在国际化的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即实现开篇笔者所定义的国际化;另一枝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战略联盟来进行的,其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扩大产业链和市场。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特征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存在如下特征:第一是总体战略的“雷同化”。主要国际化企业明确提出“建世界级企业”,如:华为技术提出“世界领先企业”,上海电气提出“国际一流”,宝钢集团提出“世界一流”等,这表明,作为后发展型企业,中国大企业的战略主题是追赶,“世界级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家的梦想。第二是缺乏相对独立的海外战略。多数公司仅制定了总体战略,没有制定相对独立的海外战略。第三是海外战略制定与首次海外投资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小,理论与实际差距大。中国华源集团在1992年创立时就确定了跨国经营战略,但直到1997年才实施首次海外投资(李海舰,2002);海信自从1994年成立时提出“把海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大公司”的战略目标,但到2000年才开始首次投资。这显然说明国际化进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为此,我国企业今后国际化发展方向是:

第一,制定明确的国际化战略。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自然资源寻求型、全

球市场寻求型和竞争资源寻求型。中国制造企业制造加工能力强,规模大,但价值链上游的研究开发、核心部件制造等较弱,我国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应尽力寻求价值链两端的资源为己所用,着重发展自然资源寻求型和竞争资源寻求型战略。

第二,培养新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的管理体系。从长期来看,现行我国制造企业的价格优势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优势本身很脆弱。同时,支撑企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世界级的、与企业接轨的管理体系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机制。

第三,注重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进入和掌握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关键领域、高附加值的部分。

(四)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国际化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规模小几乎是我国所有国际化企业的特征之一。

2、缺少适应全球化运营的国际化人才。跨国公司依靠其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和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吸纳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这是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纵横驰骋的资本。也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弱点。我国的许多国际化制造企业由于缺乏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机制,从而造成国际化人才瓶颈。

3、缺乏国际化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国际权威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R&D经费支出占企业产品销售额1%以内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据统计,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到现在还没有达到2%。

4、缺乏较强的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已成为跨国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样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力及资本资源、采购原材料质量与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最终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张方华等,2003)。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现行国外跨国企业有巨大的差距,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常常遭到封锁,自然资源的进口也面临高门槛。

5、缺少把握、控制和运筹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如何与外国政府、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打交道,如何适应不同的民族习惯、文化特征、宗教背景及法律约束等。我国许多国际化的制造企业在这方面现有能力弱,研究国际市场的意愿和能力都还远远不够,这也是当前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难以有大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志彪,2004)。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系统性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建立与特征

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主要由管理理念、技术研发、组织管理、企业品牌、市场营销、资本经营、人才开发、企业文化等八个因素耦合而成,这八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如图1。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定义如下:设A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S中全部要素的集合,R为元素之间所有关系的集合,A中不存在相对于R的孤立元,则该系统s可以表示为:S=(A,R)。

该系统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企业国际化战略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可以加快国际化步伐;对内可以凝聚企业的力量。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开放复合性和动态性。整个系统是由管理理念、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八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成的,而且输入、输出都及其复杂的复合系统。系统具有动态的内部结构,即由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组成,这些结构成分中,既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相互适应的对应关系,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三是复杂自适应性。组成系统的元素数目较多,元素之间互相影响作用,联系与耦合十分紧密(崔和瑞等,2004)。各个元素自身就是个子系统,能通过自动调节来适应环境对其的要求。

(二)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分析

1、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结构与要素分析。

第一,管理理念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思想基础,指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律的深入研究,国际先进企业的经营理念的积极学习和借鉴,及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的、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的确定。

第二,技术研发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关键,指研发的加强投入,公司进行的技术开发和管理研究,与国外著名开发机构、企业国外技术专家的技术合作;专门的海外研究或设计中心的成立等,来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建立全球技术联盟。

第三,组织管理子系统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起支撑作用,是指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与手段,适应国际游戏规则的科学管理体系等。现阶段我国企业组织管理子系统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国际化的竞争已经不分国内外,因此,一切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都有必要学习。包括应用先进的制造与管理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企业资源计划(ERP)、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二是国际游戏规则。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和中国加入WTO后,这就要求企业的发展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必须学习、尊重其他国家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等制度。必须按国际化的游戏规则来规划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行为。

第四,企业品牌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核心目标。实践证明,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取决于三个因素: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所谓品牌优势就是说消费者愿意为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支付比其竞争对手生产的质量、性能相同的产品更高的价格。一般来说,成本优势的取得所需时间最短,产品优势的取得需要较长时间,品牌优势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积累需要的时间最长,也最困难。企业品牌子系统包括:一是国际化品牌与形象策划能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二是在遵循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商标意识和名牌意识的增强。

第五,市场营销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指差异化国际市场策略策划、国际市场布局与开拓、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建立、技术与销售服务体系的设立等的有机组合。市场营销子系统的质量是实现产品销售的关键,是企业间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对后发展型的中国企业来说市场营销子系统包括海外市场定位,市场调整。国际市场营销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等。

第六,资本经营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持续动力,指国际金融市场的筹措资金,东道国政府或银行的贷款,以设备或专利折股的合资或合作经营等多种海外筹集资金的有机组合。资本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为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资金;而且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种资金

运作机制保障以及由股东背景构成的全球化资源和视野。

第七,人才开发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关键,是指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培育、利用和开发等。企业国际化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化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充分利用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子和不竭动力,现阶段我国国际化企业的人才开发子系统包括两个系统:一是全球人力资源整合子系统,即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进国际型高层管理人才、技术研究人才,并将这些人才配备到关键性的岗位上,发挥人才的智能;二是国际化人才库建设子系统,即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吸收、培养,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培养,建立良好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速国际人才队伍建设。

第八,企业文化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基本目标,是指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和这种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及企业形象等各个层面中的物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子系统(张晓辉等,2007)。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跨文化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中国企业国际化应该建立一个兼收并容、博采众长的开放式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国际化进程中增强企业文化的融合性和本土适应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培养跨文化管理能力,虚心学习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汲取优秀成果,并善于将其运用到本企业之中,打造出独特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和所向披靡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不断适应当地的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市场环境,逐渐融入当地经济,加快本土化过程。

2、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企业国际化战略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哈肯的协同论(synergecic),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或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这个系统在宏观上就能产生特定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一种新的有序状态。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八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管理理念子系统、企业品牌子系统及企业文化子系统在整个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处于精神层面,具有核心地位,是其它子系统之源。它们为其它子系统提供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组织管理子系统和市场营销子系统处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制度和行为层面,是精神层面三个子系统的具体化表现,它们为企业国际化目标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框架和实施平台。技术研发子系统、资本经营子系统和人才开发子系统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动力因素,是制度和行为层面子系统的物化,也是衡量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质量的主要指标。

第二,企业国际化战略子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子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特定阶段处于和谐平衡状态,保持这些组成要素的有序状态运转,并施加作用力使子系统能够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以促使整个系统协调发展,即整个子系统的发展经历平衡和优化两个阶段。如资本经营子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即各种筹资方式,在企业国际化的某一阶段它按一定比例处于一个满足企业需求的平衡状态,但是当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新的阶段,旧的平衡不能满足需要,就要被打破,通过优化结构建立新的平衡,即更合理的筹资方式和比例。值得指出的是通过优化而达到的新的平衡。其自身就是或就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据最大熵原理,封闭系统会自发走向“熵增”或“减序”。因此,该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物资、能量与信息“三大流”的相互作用,吸收资源、市场、政策、信息及科学技术等负熵流,以克服内部的熵增,而使系统维持一种“耗散结构”的状态,进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三、结语

总之,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是企业某方面能力的缺位,而是缺少全面系统的思考。因此我们建立国际化战略系统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该模型中,人才开发、技术研发和资本经营子系统可以直接解决现今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人才和研发投入及创新能力的瓶颈,通过整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进可以综合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把握、控制和运筹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果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能完整、有效地推进,我国企业就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责任编校 元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