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点集粹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点集粹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坛价值评判中的“先锋霸权”

以长篇《风和日丽》入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的艾伟认为:关于小说的批判性,我是这样想的,批判不是比力气,小说是润物细无声,要先让读者爱上小说世界,然后,读者会慢慢感受人生世道。我不喜欢不经过正常人的逻辑,通过变形,迅速抵达的那种批判性。

在先锋文学中,你可发现,有很多血腥的东西,都来自概念,来自批判这样一种姿态,大家都在比力气,类似像“”、“”、“残疾”,反正都是非正常的,变态的――我以前的一部分小说也是这样的。我把这种方式叫“嗜血”,我曾批评过一个朋友,他喜欢的作品都是嗜血的。大家的口味都很重。如果这叫批判,我宁愿不要。我要的是正常的情感,一切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日常逻辑中鉴别与检测的行为。那些“嗜血”在我看来是简单的想象,对恶的想象其实一直是简单的,小孩子就非常擅长。

说到《风和日丽》,我想只要读的人都会为我们曾经的沉重的历史、我们被扭曲的生活而心痛,要说批判,这就是批判。

我曾做过编辑,我发现新一代的写作者几乎都是从先锋小说那儿得到写作的热情。这个起点是有问题的。这同现在文坛的价值评判中存在一种“先锋霸权”有关。好像小说一定要在形式上创新,一定要魔幻、寓言才算得上是纯文学,好像那才是文学的正典。别的都不算文学。

我的感觉是,国内文学界都在盼望一部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小说,仿佛求新是文学的一切。这种“新”的意识形态可以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左右着我们的判断价值,好像新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进步的。其实小说能变到哪里去呢?难道变得不像小说?

我认为,文学的正典应该是那种脚踏人类大地的小说,具有小说最基本的价值,即人物、情感、命运等。文学的正典应该是有人的温度的小说,而不是在冷冰冰的概念指导下的所谓深刻的小说。(《文学报》)

成为文化大国应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

易中天撰文说,中国要想成为文化大国,就要有体现出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这里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现代文明。所以,照搬老祖宗是不行的。老祖宗不是不能搬,是不能“只搬”、“照搬”。要搬,也得现代化。第二,必须是中国精神。所以,照抄西方人,也是不行的。学得再像,也是人家,不是咱们。要学,也得中国化。建立“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必须置根于传统,置身于世界。也就是说,得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并不容易。如果还要创新,就更不简单。

那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要实干,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二要智慧,打官腔是没有用的;三要理性,唱高调是没有用的。动不动就“不高兴”,更是无聊。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吼叫出来的。那样的垃圾制造得越多,我们离文化大国就越远。

更何况,文化大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成为“文化大国”,也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国民活得有尊严,中国才有尊严;国民活得有文化,中国才有文化。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产生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思想和作品。因为人民的实践,才是文化的源泉。(《南方周末》)

规范汉字请别瞎折腾

作者青青李子撰文说,对于44个汉字“动刀整形”的“规范”,我是反对派之一。理由很简单,这种折腾,看不出必须,麻烦却很多。在这方面其实已经有过很多教训。当年硬要把“林荫道”改成“林阴道”,我也就认了。但把“唯一”改成“惟一”就让人很恼火了,根本想不明白改得有什么道理,很难记得住。后来又说二者可以通用,刚松了一口气,又说虽然可以通用,但其中某一个是首选词。我到现在还犯着糊涂呢,到底哪个是首选?

话说在我供职杂志社时,每月出刊后,校对老师就会把每个编辑的字词错误列出来,然后,按错误多少进行处罚。对于一个受过正规教育、又从事文字工作十余年的人来说,经常有错字太不应该。可认真看看那个表格就会发现,你根本没办法避免出错。因为绝大多数错误,都是类似“唯一”和“惟一”这样改来改去造成的。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这次字形微调的依据。《通用规范汉字表》里还真明明白白写着,“本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笔形变异规则”,好专业的说法,估计只是少数专家能明白的事。而我以为,汉字规范不应该唯专家马首是瞻,而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如何使用汉字,应该成为汉字规范化的标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用法,根本就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地折腾。(《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