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神的诠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神的诠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人们一直进行着理论上的探索。文章尝试走进这部作品演奏者的精神层面,侧重贝多芬晚年生活,从精神视角诠释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Op.111。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变体 精神

毫无疑问,贝多芬的音乐包含某种精神,尤其在他的创作晚期,没人理解其作品的精神元素,也无人理解和正确诠释他的音乐。

贝多芬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表现了浪漫派的主题,对象的极性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古典风格。第一章体现了经历苦难和追求生活,并用c小调作为一种动荡的戏剧(谱例1),这种短咏叹调似乎表现了超越和天堂永恒的世界在一个安宁的C大调中。

谱例1:

一、情绪化对比

钢琴奏鸣曲Op.111,似乎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一样具有强大的精神,但是作品Op.111不仅是音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是一部个人戏剧作品。

第一乐章,c小调减七和弦出现在整个乐章(谱例2);在其他c小调奏鸣曲中也很常见,像《悲怆奏鸣曲》一样。

谱例2:

Michael C.Tusa写过有关贝多芬的“c小调情绪”,他曾解释道:“贝多芬对于调性的表现特征有强烈的见解。” 而且他也断言,“许多评论家觉得这些c小调作品享有一个共同的表达纽带。”

伴随着这些特征,还有一些其他的元素使Op.111第一乐章戏剧化。第一乐章是带有一个慢板引子的小快板奏鸣曲曲式,简短的发展部乐段和一个尾声。从引子开始到结束,这个乐章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动力和情绪。当这个乐章开始时,引子开始后直到轻快的小快板到来时无人知晓真正的调性。Op.111开始时带有一种庄严的情绪和一个更为神秘的减七和弦(谱例3)。

谱例3:

Martin Cooper曾说:“作品Op.111开始的5小节是痛苦的哭泣而不是蔑视留言,伴随着一个精彩的五小节,其间贝多芬对于似乎看到自己悲惨的人生变得很惊愕,把它转到手上仿佛发现了它的意义。”

二、精神观点的诠释

如果贝多芬试图在他的音乐中呈现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折磨,那么第一乐章中庄严的引子部分的置入,则会使人身临其境地看到和感到这种折磨。从密集的复附点节奏看出像是一首法国序曲,充满更多的痛苦,在慢速很短的片段中突强和弱音之间伴随着减七和弦预示的持续黑暗、极端的动态对比,我们能设想一个悲剧的开始。

贝多芬曾对卡尔说:“我亲爱的孩子,这种令人吃惊的影响,其中很多纯粹的归因于天才的作曲家,正确地使用减七和弦解决是很容易完成的。”Bekker也说:“减七和弦及其音程适用于他和他的时代,最强有力地表达痛苦和悲哀。”从一开始,通过密集的附点节奏及沉重的减七和弦,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巨大疼痛和痛苦。它是非常雄伟的、有力的,暴力倾向表达贝多芬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挣扎。

Sullivan断言音乐的基本功能是传达宝贵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证实了艺术家性格的深度和他生活经历的品质。如果我们接受这种意见,通过引子的整个姿态,贝多芬战胜痛苦和疼痛是易察觉的。尤其当我们被突强所震惊在意想不到的位置,接着转入弱音,我们能感到作曲家的个人挣扎。

整个引子好像是一个人朝着死亡的最后呼吸努力着。但是c小调属音的准备是小快板真正的调性,在一个宁静的乐段中创造紧张的氛围(谱例4)。

谱例4:

完整的第一乐章——小快板,填满了人生经历和情绪。Carol Rosenberger写道:“整个乐章是尖锐的、有力的、汹涌的、澎湃的、翻山倒海的、愤怒、孤独、伟大和英勇的。”在呈示部中,节奏和动态的不断变化在永恒的减七和弦中像是描绘愤怒、翻腾和湍流的人类的经历和情绪。从23至28小节突强出现在这个乐段的每一拍中,好像描绘了贝多芬命运中的愤怒,他必须越过。但是他再次开始反抗他的命运在刚劲的复调织体中。

三、短咏叹调之变体

即使贝多芬给第二乐章命名为“短咏叹调”,但是这个乐章的形式为一个主题和4个变体,并伴随一个主题和尾声的返回。变体技术也是贝多芬晚期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因为在第一乐章中使用赋格技法是他自己的方法,这一乐章中的变体技术也是其独特的方法。这个乐章的突出特点就是这个主题的所有变体的移动像一条连续线直到最后。在音乐中,听者被超凡脱俗的无限境界所吸引。整个乐章在系统有组织的形式中由三音动机极大扩展到整个乐章。

作为指定“柔板,非常朴实,富有歌唱性”暗示我们能听见非常美妙和简单的三音动机(谱例5)。

谱例5:

即使主题本身是简单的,但它也是宽敞和广阔的。我们感到这个世界的痛苦终究会过去,转化为和平上帝的恩典。这个简单的三音动机徘徊于这部作品的每一处在不同的想象中,这种氛围从安静的独白开始使我们感到和平。

第一次变体,16小节的重复,与先前的主题相连接。在这次变体中,左手神秘徘徊,右手装饰原始主题,当三音动机的主拍分划为3个16分音符在相同的节拍中(谱例6)。

谱例6:

在第二次变体中,即使听者感到一个更快的乐章通过改变节拍6/16,并改变节奏,但是贝多芬的确保持了相同的节奏(谱例7)。

谱例7:

在这个变体中,三音动机的主要节奏被分解成16分音符,然后它们又被分成32分音符。伴随着不同的节拍和节奏,贝多芬依然保持前面变化的形象。

在第三次变体中,贝多芬在这里把节拍改变成12/32,再次回到基本的节拍,三音动机起初的主要节拍被分成扬抑格的32分和64分音符(谱例8,从箭头开始)。

谱例8:

这个乐句传达了一种突发的喜悦和能量。这种强烈的增倍节奏动机贯穿于这个变体,但是仍在非常控制的方式中。

第四次变体使用9/16,在很多方面似乎是最卓越的一次。左手的颤音与三连音在热情的C大调中牢牢扎根,使我们再次回想起三音动机(谱例9)。

谱例9:

安静的喃喃之声似乎预示着上帝的到来,在卓越的音乐轮廓中,这种气氛是非常神秘和精神化的。

这个主题的表达贯穿从最低到最高整个音域,暗示乐章从地球到超越世界(谱例10)。

谱例10:

结语

讨论有关贝多芬晚期音乐可能被认为是危险的,因为相关解释有许多争议问题。贝多芬晚期音乐是诠释最为复杂的创新作品之一,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洞察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然而,许多学者同意贝多芬晚期音乐是精神化和体现超越的。本文中Op.111是探索精神和形而上学的,而不仅仅是分析性的。虽然笔者不能断言这种解释对于每个人都是有效的,但它似乎表明贝多芬一定具有一种高度精神,像一个人的信仰一样。否则,他不可能创造像Op.111这种精神高度的作品。

每位音乐家通过自己的经验所诠释的音乐是不同的,在诠释方面没有独立的答案。然而,没有一个人知晓作曲家的内心和精神,没有扎实的音乐知识,就不能传递它的特殊意义。尤其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奏鸣曲,我们必须提醒自己,他试图通过音乐表达他的精神洞察力,因此,我们至少试图把握贝多芬想分享的精神世界。正如他曾经所说:“我绝不认为创作是为了名誉和荣耀。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就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Tusa,MichaelC.“Beethoven’s‘C—Minor Mood’:Some Thoughts on th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Key Choice.”Beethoven Forum 2(1993):1—28.

[2]Tame,David.Beethoven and the Spiritual Path.Wheaton,IL: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1994.

[3]Stanley,Glenn.“Genre Aesthetics and Function: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in Their Cultural Context.”Beethoven Forum 6(1998):1—29.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