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曲与巴城的不解之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曲与巴城的不解之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作为发源地的巴城镇,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力度,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昆曲保护创新之路。

有人说昆曲最古老的发源地是浙江海盐,也有人将昆曲与江苏太仓的关系娓娓道来。而昆曲之“昆”字将其与昆山巴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今它已有600岁高龄了,同时被世人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不仅因为昆曲独特的美感,还有在历史中沉淀的丰富度,后世的很多剧种都在昆曲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变成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

昆曲的起源地巴城镇,位于以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现属于江苏省苏州昆山市,这里有全国唯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绰墩遗址,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特色书法之乡。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横贯镇域,巴城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水乡古镇。

巴城历来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古有黄番绰、顾阿瑛、梁辰鱼、魏校等,近有吴粹伦、李肖白等,今有费俊龙、俞玖林、李沁等。其中,唐代名伶黄番绰是第一个唱昆山腔的巴城人,顾阿瑛是第一个拥有昆腔私家班的巴城人,梁辰鱼是第一个把昆曲搬上舞台的巴城人,吴粹伦则是昆剧传习所的创始人。昆山具有艺事传统,魏良辅的《南词引正》说:“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黄幡绰是唐朝一位宫廷艺人,他噱虐善辩尤工音律,擅长“参军戏”,被誉为中国十大名伶之一。黄幡绰根据南方特点,推出了以滑稽表演为主的傀儡戏,其中流传的婉转缠绵、清丽动听的歌调被后人尊称为“正声”。有些朋友一直不解,昆曲发源于巴城,是地方剧种,为何不向沪剧、锡剧用方言,而是用中州音。因为它的源头正是黄幡绰所传下来的“正声”,所以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在《南词博引》中说“唯昆山腔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安史之乱以后,流落到昆山正仪(今巴城镇正仪街道),死后葬在“绰墩”。绰墩以黄幡绰命名,是一座土山,由原始社会先民用人工堆筑起来的,经过多次考古发掘,绰墩遗址现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元末明初,“南戏”的诞生拉开了戏曲的大幕。“南戏”诞生于浙江温州,逐渐流传至太湖平原的江苏昆山一带,它与当地方言土语和民间语调相融合,经过当地擅长南戏的歌唱家改造,产生了一种仿南戏的地方声腔,就是昆腔的雏形。历史上记载,当时有位诗人顾阿瑛(1311—1369),字德辉,本名顾瑛,阿瑛是朋友们对他的昵称。他在家乡正仪界溪,建造了 “玉山佳处”,至今还保存的金粟庵、东亭就是它的遗迹。《明史》说:“园池亭榭之盛,图史之富,暨饩馆声伎,并冠绝一时。”主人招集四方文士,举行诗酒之会,研究声腔,讨论音律,上承黄番绰的正声,吸收民间流传的歌调,并不断地总结升华,形成优美的昆山腔雏形,为稍后的魏良辅创造水磨调奠定了基础。他们的音调合集又称为“玉山草堂雅集”,与历史上的兰亭雅集、西园雅集,并称三大雅集。宾客中有一位顾坚,昆山千墩(今千灯镇)人,《南词引正》说他善歌、善作古赋、善发南曲之奥,是出色的作家和歌唱家。他与杨维桢、顾阿瑛、倪云林友善。他在顾阿瑛等文士的支持下,创始了昆山腔。

最初的昆山腔较为粗糙,其唱词多为当地民间歌谣以及南戏的唱段,因其“平直而无意致”(余怀《寄畅园闻歌记》)。明嘉靖中叶,经过从江西寓到昆山、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的大力改造,尽情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终于创建了字正腔圆,风格雅致,吐字运气讲究,行腔细腻委婉的新昆腔,世称"水磨腔",即昆曲。此时的昆曲还是清词冷唱,他的继承人梁辰(1520—1591),是巴城镇东澜漕里人,《巴溪志》称:“辰鱼字伯龙,以任侠名,最善词曲,与嘉靖七子相抗衡,所著《江东白苎》,至今犹脍炙人口。”他从魏良辅那里“独得其传”,又和友人郑思笠、唐小虞、陈梅泉等对昆曲继续改进,使之臻于完善;他把新腔用于创作,编写了一部传奇《浣纱记》。《浣纱记》又名《吴越春秋》,共45出,描写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战败,越王勾践忍辱投降,献美女西施去蛊惑吴王。西施是越国苎萝村女,她和越大夫范蠡相爱,为了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牺牲个人的幸福,忍痛他离。后来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把吴国灭亡。西施返回故国,范蠡也功成身退,他们泛舟五湖,欢度余生。作者以爱情为线索,反映历史兴亡,表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前人称梁辰鱼是“词才乐才两全高手”,他所创作的《浣纱记》传奇,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比较完美的结合,成为一时之冠,并流传海外。后世的西施戏,都取源于《浣纱记》。梁辰鱼采用魏良辅的新腔来歌唱这个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获得了成功,使昆曲走上舞台,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剧种,从此登上了民族戏曲音乐的宝座,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300年间,一直是中国戏剧舞台的中心。

到了民国时期,巴城顾巷栅人吴粹伦建立了第一所昆剧传习所。吴粹伦(1883—1941),名孝友,以字行。他少时成绩优异,后在昆山创办了昆山第一所县立初级中学。他博学多能,长于古文诗词,精通昆曲。1921年,他即为苏州道和曲社的首批社员,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创办的“昆剧传习所”,他被举荐为12名董事之一。在昆山中学任职期间,热心倡导昆曲传习,在学生文艺部中创设昆曲组,一字一句地教唱《渔家乐》、《邯郸梦·仙圆》等曲目,为昆曲的传承和升华做出来很大的贡献。

昆曲,常常令今人有恍如隔世的陌生感,似乎只适合当做文物远远观瞻,现被世人洗成为“困曲”,因为它节奏太慢,但是在现代人陀螺般的快节奏生活中,听一两段昆曲也不免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法。近年来,作为发源地的巴城镇,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力度,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昆曲保护创新之路,制订了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纲要,建立了两个“五位一体”的昆曲保护体系,通过承办昆剧艺术节、举办虎丘曲会、建立昆曲博物馆和传习所、开辟昆曲演出基地和演出点、设立电视星期专场、建立昆曲网站、活跃曲社和基层昆曲活动等,为昆曲艺术扎根民间努力开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