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协平台+联席会议 社会参与灾后重建的样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协平台+联席会议 社会参与灾后重建的样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绵竹市政务服务中心3楼,有一间摆放着6台电脑、约30平米的办公室,名为“绵竹市灾后援助社会资源协调平台”(以下简称“社协平台”),是“5・12”大地震后设立的。与其他办公室不同的是,这间办公室很少为来访者提供面对面的服务,而是通过6台电脑,为灾后社会援助的资源、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NGO)提供协调服务。短短两年多时间,其服务的效果令人惊讶:截至2010年11月,“社协平台”共组织协调各类公益慈善项目和活动近百项;为绵竹灾区募捐、协调和匹配了价值近8500万元的各类物资;按需开发和实施了适合当地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民生扶贫项目。

这间小小办公室所提供的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参与灾后重建”的可借鉴模式。“为今后快速、有效、有序参与应急救灾、灾后重建、灾后扶贫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社协平台”负责人唐荣说。

萌芽:遵道志愿者大集结“社协平台”脱胎于“遵道志愿者联盟”。

遵道镇地处距震中只有30公里的绵竹市沿山地带,震后95%的房屋倒塌。由于地处偏僻,加上当时通信中断,外界的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很难到达遵道。

2008年5月15日,首个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参与救灾的开放性平台――“遵道志愿者联盟”建立起来,为此专门设立了“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从此开始了遵道志愿者的大集结:40家NGO组织、470多位志愿者参与其中。

从成立之日起,“联盟”开始了具体的协调工作:各类调查分属不同的NGO负责,之后资料共享;让有一技之长的当地个体志愿者组织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外地个体志愿者则帮助发放物资、协助NGO进行资料收集等;在救灾后期志愿者“过剩”的情况下,将部分志愿者介绍到其他乡镇,避免资源浪费……

“联盟”把众多参与救援的NGO组织和救援物资带到了灾区一线,同时也使大批的个体志愿者经过有效组织,志愿行为变得有序、有效。

发展:成立“社协平台”“地震发生后,大批援助资源进入灾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的物质紧张和其他需求,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唐荣说,首先是援助资源的分配不均。地震对于绵竹经济的破坏和影响是全方位的,由此激增的社会需求也是多种多样,既包括硬性的建筑重建、设备采购等,也涉及软性的心理援助、文化生活恢复等。在没有权威机构需求信息的情况下,社会援助方主要依靠新闻媒体了解灾区情况。其次是社会援助资源流失严重。许多有意向援助的企业、个人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相关部门和镇乡,但他们由于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大部分接待人员只能将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时间一长,许多信息被遗忘或遗失了。还有就是各部门、各乡镇接待社会援助相对独立,有些需求相对充足,有些需求却无人问津。

面对受灾群众需求迫切、而援助资源混乱的局面,如何进行高效匹配和管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8年7月17日,以“接受资源,展示援助”为宗旨的“绵竹市灾后援助社会资源协调平台”正式成立。该平台凝聚了在绵竹服务的NGO组织,由绵竹市政府主导建设和维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与麦肯锡公司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平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和协调支持。自此,绵竹开始了对“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灾后重建原则的实践。

“社协平台”一成立,立刻开始调研、收集信息。四川省五岳建设集团出资50万元希望建一所希望小学,但由于50万元在当地建所希望小学缺口较大,这笔援助资金很难“落地”。而此时绵竹实验中学图书馆需要加固、资金无着。“社协平台”将双方信息进行有效对接,四川省五岳建设集团的50万援助资金有了“用武之地”。

随后,医疗设备、教学设施、暖冬物资等社会救助资源被快速、恰当地引入到有迫切需求的机构和家庭中。

成熟:设立“联席会议”机制因为绵竹是地震重灾区,国际国内有30个NGO组织在绵竹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据不完全统计,震后在政府备案参与救灾服务的共有30000多名志愿者。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由于服务团体之间缺乏信息传递渠道,导致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求错位。资源整合迫在眉睫,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在绵竹服务的30个NGO组织,共同建立了“绵竹市公益组织联席会议机制”,以促进绵竹灾区NGO资源的有效对接、互补和整合。

2009年3月3日,“绵竹市公益组织联席会议首届会议”在绵竹市政务服务中心板房会议室拉开帷幕,由此打破了公益组织间各自为政的局面。

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在绵竹的NGO参与到赈灾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至今,“联席会议”已召开7次,还举办了6场大型技能培训,培养公益人才300多人。

再验证:“绵竹模式”立新功2010年8月13日凌晨,曾遭受汶川特大地震重创的极重灾区绵竹市清平、天池等山区发生强降雨,再次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在绵竹市“8・13”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共青团绵竹市委的统一调度下,在“社协平台”的合理协调下,第一时间组织了在绵竹市服务的多个公益机构的志愿者成立应急志愿服务队,有序、有效地参与抢险救灾。

大批应急志愿者分别在救灾中转站汉旺中学和汉旺职中临时安置点、清平灾区第一线迅速开展志愿者登记、捐赠物资登记、搬运救灾物资、运送伤员等工作,并提供后勤保障、登记接收受灾群众,开展卫生防疫宣传、心理辅导等。随后,应急志愿者帮助受灾群众清理街道和房屋里的杂物泥浆,搭建临时板房学校,并在临时安置点开辟临时少儿阅览空间,丰富了安置点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应急志愿者还深入群众,进行劝导、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共青团绵竹市委与“社协平台”的协调下,“清平乡抢险救灾志愿服务站”在清平乡幸福家园小区成立,下设信息收集工作组、社区文化服务组、心理干预工作组、清淤志愿服务组、社会资源整合组,各组根据功能分工,有效参与救灾及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