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克思财富观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财富观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种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及其内在关联出发,揭开了剩余价值从产生到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之谜;而且还通过对“物化-幻化-异化”的拜物逻辑批判而表达出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的思想,进而揭示了财富与人的自由、社会发展关联的历史进化图式。通过探究《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的财富观,加深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于当前我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财富观;资本论;拜物逻辑;历史进化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5卷

第4期杨娟:马克思财富观探微

一、“商品-货币-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财富之谜 

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表述,“财富的本质就在于主体性存在”[1]73,它体现了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财富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出发,马克思从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种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的内在关联入手,揭开了剩余价值从产生到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之谜。

(一)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的第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247,马克思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因素分析开始,指出了国民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在于不懂得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的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末,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3劳动的二重性即商品生产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260

基于商品的二重性背后的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以及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分,马克思完成了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变革。首先,所谓劳动创造价值指的是“抽象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价值,因此,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交换价值,而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二,具体劳动不创造价值指的是具体的个人劳动不创造价值,只有社会平均劳动才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在为他人生产并且劳动产品用于交换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社会平均劳动只有在交换的过程中“抽象”地实现。第三,衡量价值的尺度并非具体劳动的时间,而是抽象劳动的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前者我们可以经验感受得到,而后者则是在交换的客观结果中平均得出的抽象的量。马克思由此建立了分析人类财富的劳动创造和生成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伟大理论范式——这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二)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了解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是商品内部矛盾外化的结果,总是试图从外部原因解释,把货币当作为了交换方便而巧妙设计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2]87。当物物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一般商品中游离出来时,商品就转化成了货币。因此,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货币形式的发展,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直接地表现为私人劳动,它的社会性质必须在市场上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产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外部形式就是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商品交换使这些矛盾得到了暂时的化解,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货币以物的形式与人对立。“虽然货币的历史早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发生,但货币只是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才真正成为普遍的东西,从本质上看,它不过是在物的外壳下隐蔽的社会关系。”4正如完成了的商品形式成为货币,完成了的货币形式则成为资本,这个问题要从货币转化为资本谈起。

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回答是“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2193。这不是流通与非流通的矛盾吗?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2225。这个价值差额就是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一方面“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也就是说,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因此,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另一方面它“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也就是说,尽管价值增殖的过程发生在生产领域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但劳动力的价值却是在流通领域通过劳动力的买和卖而实现的。于是,资本主义财富创造之谜大白于天下——是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而不是资本创造利润。

(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567。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第二段是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这段时间形成的便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6251不断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这部分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日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为了进一步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投资于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投资于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由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为(m),用公式m''=m/v表示剩余价值率,即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资本家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扩大m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可以减少v,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力将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财富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