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准融通点,言意兼可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融通点,言意兼可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独具慧眼,寻得文本中“言”与“意”的“融通点”,真正实现“言意融和”的最佳境界。这样既关注了文本的思想内容,又习得了文本的言语形式,实现了“言意兼得”的理想式的“全阅读”。

[关键词]融通点;范式例句;独特构段;人类的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44-03

融和课堂,即实现课堂教学中诸多矛盾对立面的有效融通,达到融洽无间的和谐状态与境界的理想课堂。小学语文“融和课堂”,以“融通”为关键词,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操作策略和基本范式。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解读文本时独具慧眼,寻得文本中“言”与“意”的“融通点”,真正实现“言意融和”的最佳境界呢?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两位老师都特别善于关注科普说明文这种独特的文本体式,抓住文中的“融通点”――即语言现象,通过朗读、比较、模仿等方式,让学生在得“意”之时又得“言”。

一、品读关键词语,言意皆美

案例:

师:蜻蜓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

(出示: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

师:我们来看,这里面有个“略”字,这个字可以去掉吗?

生:不可以。

师: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为什么不能够去。(自读品味)

师:你来说说看――

生:少了这个“略”就不知道这个斑点到底有多重。

师:有了这个“略”我们能体会到重多少?

生:只是比周围的重一点点。

师:你的理解很准确。

反思: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者抓住了看似普通的“略”字,通过让学生品读比较,感受这个“略”的巧妙之处,同时也带给学生一种意想不到的阅读惊喜。正是这个不精确的“略”体现了科普性说明文这种文体用词严谨的特点。让学生在体会得“意”之时也习得科普文的“言”,让语文课的“言意”融通在这个巧妙的“略”字处。

二、比较范式例句,言意皆妙

案例:

师指明一名学生上前表演“握鸡蛋”。学生使出全身力气,鸡蛋还是安然无恙。

师:同学们,你们信服了吗?

生:信。

师:你们能用书中的哪句话来解释这个原理呢?

生: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师:是不是这个原理?

生:是。

师: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还可以怎么说?

生:薄薄的鸡蛋壳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呢?原来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师:这位同学用了哪个词?

生:原来。

师:还有哪个方法,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生:因为薄薄的鸡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师:你非常聪明,我们还可以用交换关联词的方式来改变句子的说法,而不改变句子的含义。

(出示两句话)学生齐读第二句话。

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我们读着读着,发现这两句的表达还有不同呢,你看第一句是要强调什么?是要突出的告诉我们什么?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句是强调的是鸡蛋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各个部分。

师:也就是说薄薄的鸡蛋壳能承受这么大压力的――(原因)

生:第二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薄薄的鸡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师:是的,第二句话就是以平常的语气,而第一句则更加强调原因所在。我们比较着读一读,体会这种细微的差别。

男女生分读两句话。

反思:课文与普通文章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典范性,其语言的范式正是教者所需要引起关注的。教者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透过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范式的文本语言传递给学生,让这些语言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在上述环节中,教者抓住“之所以……是因为……”这种典型的语言范式,教者没有满足于仅是让学生变换句式,而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这种因果句式,重在强调前半句的原因的特性,在理解不同形式的关联词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让学生在体会这种“规律性”语言现象中,既能感受“意”之 美妙,又能体会“言”之精彩。

三、体悟独特构段,言意皆巧

在笔者解读文本时,发现了课文的第3~5自然段的构段方式非常相似,按照“发生现象――运用原理――发明创造”这三个步骤来进行,于是在和学生深入理解文本3~5自然段后又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 自主思考、反馈提升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3~5自然段,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二) 总结规律,迁移延伸

1.通过上面的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这三个自然段都是按照“发生现象――运用原理――发明创造”这三步骤来进行的。

2.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个材料的形式,也试着仿写上一段介绍吗?(学生练笔)

反思: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徜徉在“意”之妙意中,更需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感受一种语言的规律性,并将其点到、点透、点破。在上述设计中,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再运用表格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三段相似的构段方式,在发现中来实现由“得意”向“得言”的华丽转身,从而开启“得言”之路。教者又让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将这种构段方式进行迁移延伸,在运用中升华 “意”,巩固“言”,实现“意”“言”的共同升华。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从文本中的标点、词、句子、段落以至于篇章等去发现其独特性,这便找到了“言意融通点”,这样就实现了既关注了文本的思想内容,又习得了文本的言语形式,实现了“言意兼得”的理想式的“全阅读”。

参考文献:

[1] 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陈慧贞.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拓展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