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注重数学课堂实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数学课堂实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是一门特殊而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鲜明特点,如结构严谨,逻辑性、思维性强,思想鲜明等,因此,数学教学对学生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笔者以为,数学课堂应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第一责任与目标。为此,在数学教学时应着力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领会辩证法

数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如“转化法”、“迁移法”、“反证法”、“归纳法”等等。这些思想方法,实质上是一些重要的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通过各个环节,点点滴滴地向学生渗透这些基本的思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8.2消元”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1场得2分,负1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

首先,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此问题,他们很快想到了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此问题:

设这个队应该胜场为x,则它负场为y,根据题意可得

2x+(22-x)=44

接着,我提问学生:这个题目中有几个未知量?学生回答:有两个。我接着问: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未知量都设为未知数,你可以得到什么结果?学生迅速得到了结论:

解:设 这个队胜场数是x,负场数是(22-x), 根据题意可得x+y=22 ①

2x+y=44 ②

然后,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一元一次方程与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

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一个方程x+y=22说明,将第二个方程2x+y=44中的y换为22-x,这个方程就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2x-(22-x)=44。解这个方程,得x=18。把x=18代入y=22-x,得y=4,从而得到这个方程组的解。

我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设置问题:通过刚才我们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体会?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很快得到了意料中的结论:

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由其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从而将它转化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到这里,学生实质上已经领会到了“代入消元”的思想方法,并且作了比较准确的归纳陈述,我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了如下的归纳总结:

看来,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借助于我们很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其解的,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法”,其核心思想为: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解法,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领会了一种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使教学达到了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双向统一。

二、引导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客观地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科学步骤和习惯,如观察比较——分析探索——演绎归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品质。

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7.3.2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客观前提,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为主要手段,以引导学生掌握探索问题的一般规律为主要目标而展开。教学过程分为以下阶段:

1.如何求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做法?(分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基本上得到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常见方法,如用量角器测量,撕下四个角进行拼接,以及如下几种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方法:

我对学生探索得到的方法一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上图中的几种方法提出了问题:这几种方法有没有共同的思想方法?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这几种方法都是通过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求其内角和的。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大致轮廓,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加深对“迁移、转化”的思想方法的认知,我接着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步的探究:

2.请选择上述方法中的一种,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要求独立完成)。

有了刚才讨论的结果,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快速地完成任务了,他们基本上可以用刚才探讨出的常见方法,成功地写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我挑选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法让他们分别进行了演示:

学生经过对特殊事例的重复性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轮廓在脑海中进一步明朗化,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产生了“多边形的内角和有无一个一般的公式呢?”的疑问,心中已经升起了要探究这一目标的强烈欲望,可以说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已经“呼之欲出”了,只差一层“窗户纸”还没有被“捅破”。我抓住学生的情绪,适时地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3.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得到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经过刚才对特殊多边形的重复性探究,学生已经积累了认知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基本“经验”,触类旁通已在情理之中,正所谓量变必然导致质变。由于这一教学设计客观地遵循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所以结论的生成、规律的浮现尽在“情理之中”,教学过程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刚才探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以下三种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我又提出问题:“这三个公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经过观察、比较、计算,得到“这三个公式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到这里为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基本完成,教学难点在热烈的探究气氛中顺利突破,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基本技能,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一般规律“层层剥茧”的探究、认识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领悟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养成了良好、规范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数学教学,才可以称得上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