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刍议开放课堂中小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刍议开放课堂中小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开始本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案例:

案例一:语文公开课正在进行中

教师: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结果全班学生清一色地朗读起了课文第二小节,“自主行动”成了齐声朗读。

学生在那里齐笑,教师尴尬地笑。

案例二:《燕子过海》结课时

教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对小燕子说什么?

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甲:燕子,你们真是太傻了,干吗非要过海去南方呢?经过我们这里去南方不是更好吗?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你们尽管安心休息好了。我还可以喂虫子给你们补充营养。更何况海上能休息的地方太少了,随时会有掉进海里的危险,而我们这里到处都能休息。

教师:说得太精彩了。

学生乙:燕子不是益鸟,上次我亲眼看见它们在吃农民伯伯田里的稻子谷。

教师:你没有听清楚老师刚才的话,请坐。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说说?

学生丙:我想说:小燕子,你真顽强、真勇敢!在那么大的海上,你不停地飞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应该好好向你学习。

教师:说得很有道理。

案例三:《秋游景山》上课过程中

教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当当小播音员、小导游、小画家(边说边出示“小播音员”、“小导游”、“小画家”三张卡片),把课文第三部分的内容用你们的播音、介绍或者图画表现出来。愿意做小播音员的到这边来,想当小导游的坐这边,喜欢做小画家的到这里来。

结果,大部分孩子很快选好了自己的“职业”,开始准备起来。只有两个小男孩搬着凳子,一块从“小播音员”处来到“小导游”处,又从“小导游”处来到“小画家”处,后来又回到“小播音员”处。

教师正忙着巡视指导,似乎无暇顾及这两个男孩。

应该说,在教学实践中,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些案例都无不在提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语课堂正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他们发言踊跃,不时进射出思维的火花,展示着独特个性,散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以往课堂上“万马齐喑”的遗憾,已然炯消云散。毋庸置疑,这是十分可喜的。开放的教学理念,成就了目标的开放,内容的开放,形式的开放,时空的开放……我们都在努力实践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

然而,待我们细细回味过程时,一些课堂形式的繁荣背后,也不时显露出实质的贫困(如以上三例)。这一强烈反差令人沉重,发人深思。

一、关于学生个性化表现问题的概述

1 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关于个性一词,实际上并不是个已获得共识的概念,因为它的含义至少在心理学和哲学的不同语境中是不相同的。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状态等综合性的基本品质;而哲学中的个性则与共性相对,与一般性相悖,是指人的特殊性。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就人的发展而言,它应当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性。本文所述的个性化表现,主要指的也是特殊性和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的主体表现(即为哲学上的含义)。

2 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之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应从人文精神教育的高度,“以实现人的完整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及语文素养”。

这就从理论上和衡量尺度上雄辩地支持了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然而从现实来看,却远不像新《课程标准》描述的这样乐观,我们甚至发现,实践中最容易出现偏失问题的正是这点。这不只因为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某些距离,而且还因为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化表现”存在着某些不易察觉的误区。

问题一:

教师对课中用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与体验的教学语言不加以灵活运用,以致语言的僵化与口号化,最终事与愿违,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呈现出虚假倾向(如案例一),其低效也便显而易见了。

问题二:

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现十分活跃,但却是脱离了学习的内容,天马行空、一去千里(如案例二),直接结果是教学时间与效果的不经济。

问题三:

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率性而为,我行我素,教学陷入缺乏有力组织、明确目的的尴尬境地(如案例三),其失控与低效可见一斑。

二、学生个性化表现问题的归因辨析

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出现种种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的教师,其责任自然不可推卸。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所偏失。以为“开放”即“放纵”,“自由”即“随意”,追求课堂的“热闹”,重视教学的表面效果,漠视教学的内在质量。开放教学为此陷入形式化。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跟着僵化,其“个性化表现”难免虚假。二是教师自身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都亟待提升,对教学缺乏组织力度与灵活正确的引导。当学生天马行空时,其无力感也随之而来。三是赶潮流思想作祟。教师将“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开放性课堂中比较有效的组织语言口号化,没能真正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这样。学生“个性化表现”也不免僵化。

就学生方面的原因而言,其一,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与特殊性,他们的个性、道德、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不相同,千人千面,偶有学生出现对教学有负面效应的个性化举措在所难免。其二,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自身在不断完善,其过程中出现不当的个性化表现也在情理之中。况且有些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并无对错可言,他们只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即时的思维动向,与品质、修养无关。其三,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渴望被关注、被肯定。他们有时做出特立独行的个性化表现。是年龄特征使然。以上三点,皆为学生天性而起。如果我们能及时加以引导,定能使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化“消极”为“积极”。

三、实现张扬个性与经济教学兼得的有效策略

承上所述,就学生个性发展现状及左右其发展的内外因素来看,纠正偏失、走出困境、张扬学生个性虽然不是件轻松可及的事。但依然可以有所作为。这种作为的起点和终点都有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而教师是此种实践最能动的引导者。因此,语文课堂要实现关爱生命与经济教学的兼得,教师自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吃透《标准》精髓,真正领悟其要义所在,让《标准》精神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要真正还学生“自由的时空”、“思维的过程”,在蹲下身去、童化自己的过程中,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今日的学生。这是先决性的策略。

其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

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力求在开放的课堂中恰当组织,并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及时做出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引导或评价。

再次,课堂要夯实人的完整性基础。所谓人的完整性,它包含对人的知识、能力的发展,也包括道德、情感、信念等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总和。夯实这个基础,语文课堂就必须既重视对知识、科学、真理的求索,又重视对道德、信念、情感、人格等的追求。这样,学生那些偏离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太妥当的个性化表现才会逐渐为魅力无穷的个性化表现所替代。

最后,教师要致力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清楚,培养人的实质性目标只能是“主体的成长”,而一切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最终将取决于唤醒学生内在动机的程度。就像给花木浇水的道理一样,灌输了多少并不重要,决定花木成长的是它的根主动自觉地吸收了多少水。推而论之,追求学生的个性张扬与发展,必须把激活动机、引发直接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作为执著的目标。

在着眼张扬个性与经济教学兼得的课堂里,下面几种观念非常值得注意,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其一,关于“热烈”与“安静”。课堂气氛有热烈与安静之分。有些教师认为只有课堂气氛热烈了,才算得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了他们的个性。这种观念是要不得的。诚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启发思维。但我们也看到,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蹦蹦跳跳,气氛十分热烈。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气氛带给学生久违的欢乐,但任何意义上的主体作用,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的“个性”,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相反的,有时课堂上的静场与空白,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因此,教学应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其二,关于“失控”与“控制”。“失控”论认为,语文课程要“开放而有活力”,宁可让课堂失控,也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言论,展示其精彩的想象力和个性,至于时间是否拖延。预定目标是否达成,那是第二位的。素不知有时失控的学生追云逐月而去,已完全离开了学习内容。那么“四十分钟”的效率又何在呢?“控制”论则认为,预定目标完成最重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应该将教学纳入教师的掌握之中。显然,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必定亦步亦趋,无“个性张扬”可言了。由此可见。凡事过犹不及,讲求课堂的“合理调控”才是上上之策。

其三,关于课堂评价。有人认为要肯定、鼓励,于是对学生的一些不当的“表现”也一概加以肯定、表扬,这样做有时会违背课文的价值取向,使学习活动浮在表面,不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还有人认为应该对不当的“表现”当场做出否定的评价,使学生明辨是非。但一律否定必然会伤及学生的情绪和自尊,有违《标准》关爱学生主体、着眼发展的初衷。如果在适当肯定或否定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延缓评价的时效,“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如果案例二中的教师能对前两位学生的“表现”做出形成性评价,再辅之以巧妙的引导,那么课堂定会碰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会更高效一些。

在教改欣欣向荣的今日。教学中出现任何一个“三岔道”,都会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教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现学生个性的舒展,实现快乐学习与高效学习兼得,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就让我们在思考和探索中找寻更多更好的方法与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