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藤野先生》的情感纠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二十世纪初自己留学日本时的一段经历的回忆,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同时,作品还表露了一系列情感上的纠结,透过这些情感纠结,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洋溢着的一腔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关键词:《藤野先生》 情感 纠结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二十世纪初自己留学日本时的一段经历的回忆,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同时,作品还表露了一系列情感上的纠结,透过这些情感纠结,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洋溢着的一腔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纠结一:对“东京”的失望
1902年4月,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鲁迅东渡日本留学,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达了愿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抱负。但他在东京的所见所闻令他大失所望: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值得去转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备感纠结,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鲁迅产生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的想法。对“东京”的失望,即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对“大清国”的失望,反衬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
纠结二:弱国国民的辛酸与愤懑
为了寻求一个适合自己学习救国救民本领的环境,鲁迅离开东京,来到另一个小城市仙台,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求学。其间,他学习刻苦努力。住在监狱旁边“初冬已经颇冷,蚊虫却还多”的客店,他居然可以睡得安稳,“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鱼梗汤”,他亦不以为意。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在藤野先生的关心帮助下,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学一百余人中,我在中间”。但这却引起了日本“爱国”学生的怀疑,给他寄匿名信,含沙射影地诬蔑鲁迅得到了藤野先生泄露的试题,还在黑板上广告里“漏”字加圈。“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怀。”这句话表露了当时情感上的无比纠结。“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纠结三:同胞的愚昧与麻木
如果说“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感受到作为弱国国民的辛酸与愤懑,那么“看电影事件”则使他体会到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给他带来更为揪心的纠结。他不仅感到了弱国国民的屈辱,更体会到国民的愚昧和麻木,这使他深感悲哀。“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而另一部分中国人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纠结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件事促使作者决定弃医从文,“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纠结四:师生情与民族义的抉择
经历了前面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之后,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章来唤醒民众。但此时他已与一向关照自己、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要改行从事文学,就要离开仙台,离开敬爱的老师,这着实也是一件令人纠结的事情。在师生情与民族义的抉择中,鲁迅当然要以民族大义为重,选择与老师告别。藤野先生得知鲁迅学业未成便要离去时,表情是“悲哀”和“凄然”的,鲁迅还以“想去学生物学”的善意谎言慰安他。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这一系列的情感纠结,皆源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假如他是一个随遇而安的利己主义者,那些情感纠结便不复存在。
杜豪杰,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