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拍春”探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拍春”探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潮州人称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为“拍春”。立春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也是一年农耕的开端,如果要单从“立春”的字面来理解其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而潮州人称其为“拍春”,如果我们稍加考究,便不难理解了。本文试图从潮州的“拍春”习俗入手,对“拍春”的来源作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潮州;立春;节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2

一、引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来定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也大多跟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潮州方言中,对一些传统节日的叫法,便有助于我们对其节日习俗的原貌的理解,从而找出其与传统农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拍春”的考释

立春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标示着春天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始。在潮州方言中,又将立春称为“拍春”,根据笔者的推测,这一叫法应当是源自中国古代鞭春这一项习俗,即鞭打春牛,故又叫“打春”。潮州方言中,“拍”可作“打”解,那么,“拍春”则可视为“打春”。在《事物记原》一书中就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的记载,但《事物记原》一书为宋代高承编撰,其说法真实与否尚待商榷。其实,鞭春之俗,至少早在隋唐以前就已经有资料证明其存在了,《隋书》中就有“后齐五郊迎气……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于东郊,竖青幡于青牛之旁焉……”的记载;唐代诗人卢肇的《春牛榜子书》一诗中“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也是对鞭春之俗很好的写照。此处且引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关于立春习俗的记述来对旧时鞭春之俗作简单介绍,书中提到“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可见以前的鞭春仪式主要是由官府所组织举行。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潮州是否有鞭春的习俗

关于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在明清时期活动已经得到扩大,但是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在北方甚至中原地区才存在这一习俗。其实,翻开地方志,不难发现,潮州旧时在立春也是存在“鞭春”这一节俗的。在吴颖撰的清顺治十八年刻本的《潮州府志》中就有“立春,有司迎土牛与东南郊,士女聚观,多以豆鼓洒之。”仅有短短二十一字,后吴道熔撰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海阳县志》也沿用其这一记载。记载比较详细的有如李书吉修清嘉庆二十年刻本《澄海县志》中有“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名曰‘迎春’。农民每视牛头、蹄、腹之色,以辨终岁旱涝。至日,官府鞭牛碎之,名曰‘鞭春’。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而周恒重纂清光绪十年刻本《潮阳县志》上的记载也是大同小异。由以上在方志上所得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旧时立春人们的节日活动,在立春日的前一天就开始进行,即所谓“迎春”,是由地方官员通过一系列隆重的仪式,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到了第二天即立春当日,才是有官员对土牛进行鞭打,亦即“鞭春”,其后百姓才争抢土牛身上的泥土,认为其有神奇的功用,比如在《潮州府志》中描绘其情形是“……争取鞭碎土牛,谓之压邪。虽得丸泥片纸以为吉,不则意沮气馁。故奋臂直前,拥挤杳,官法不能禁也……”,《澄海县志》中则说“……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而《潮阳县志》则讲到“……或拾土牛碎片归,投豕圈中,祈豕肥硕……”

(二)何以迎春、鞭春要在东方举行

尽管在《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中,开封、祥符两县是“置春牛与府前”。在前面各方志中,无论府志、县志,“迎春”或是“鞭春”都是在东郊或者是东南郊举行。这些节俗活动在东方举行,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与古代的句芒神崇拜有关。《澄海县志》说到“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其中讲到的“芒神”就是句芒神。这个在苏轼曾经写过的《立春祭土牛祝文》一文就可以得到验证,文曰:“敢昭告于勾芒之神:木铎传声,师官相儆;土牛示候,稼穑将兴。敢徼福于有神,庶保民于卒岁。无作水旱,以登麦禾。”关于句芒,其崇拜可溯起源很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有对其作描述了。句芒是春神,草木之神,而按照古代的传统,东方属木,故在东方对其进行祭祀。联系上文提到的“迎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可知其实所迎的主角其实不是“土牛”,而是“芒神”,也即使“春神”,所以“迎春即是迎春神”。但是,根据古代的风俗,句芒神的祭祀本来主要是在春分日进行,其目的是祈求农业的丰收。也行是因为鞭春与祭祀句芒神都与古代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后来的演变中,两种逐渐合而为一,及是表示着一年农耕的开始,又祈求其丰收,使得这一节俗更有意义。

三、余论

民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鞭春”这一节俗被废除,这也使得原本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节俗活动变得逐渐疏远了。以至于由于对其不了解而闹出了笑话。如在罗启荣、阳仁煊的著作《中国传统节日》中,在介绍“打春牛”这一民俗活动时竟是描绘了一出在立春日在官员带领下残酷鞭死耕牛,之后百姓哄抢牛肉的闹剧。原本喜庆的节日场景被描写得充满血腥,这反映出来的是对传统节俗的不了解。其实,根据前文方志上获得的史料,不难发现,其实鞭春所鞭打的非真牛,而是土牛,百姓哄抢的也不是牛肉而是土牛身上的土块。另外,广东肇庆怀集县在立春日人们所跳的春牛舞,根据笔者的推测也是应该是由鞭春习俗演变而来:同样在立春举行,同样有着表示开耕的功能,同样包含着句芒神的崇拜,但是,没有了鞭牛的环节,同时有起到相同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将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这本身就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爱惜耕牛的思想。

四、“鞭春”习俗的文化功能

关于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对于日常生活,尤其是农耕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劝课农桑的作用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休息,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年耕作的开始。封建统治当局为了其切身利益,巴不得广大农民多种地,早种地,于量举行场面隆重的鞭春民俗活动。事实上是利用他们作为统治者的权威,向百姓发出了新的一年农耕即将开始的信号,敦促他们不误农时,尽早开始农业耕作,勤劳作,多收成。

(二)具有预报农时的作用

我国传统农村的特点是文化水平低,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农民们的耕作技术基本上来自上辈人的经验。旧时农民由于条件的不许可,很少人能懂得有关知识,难以知道节气的确切时间来安排农事。据说在鞭春时,根据芒神和土牛排列位置的不同,就能知道该年的农时的早晚,以便安排农事。另外在清代福申撰的《俚俗集》里有“凡立春在十二月望,则策牛人在前,示其早也;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中也;在正月望,则策牛人在后,示其晚也。”农民就以此来判断和确定农时。

(三)具有独特的民俗意义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拍春”是新一年的开始,当然在潮州有特殊的民俗意义。“春”在潮州方言中与“抻”谐音,含有“伸长”的意思,在《康熙字典・手部》中的解释是“抻,、:申去声;展也,抻物长也。”在农耕社会,身高体壮是成为一个良好庄稼汉的先决条件。在这一传统观念之下,大人都希望自已的后代身高体壮,于是在拍春这一天,上辈人会摘下“春桔”,让孩子吃了会“抻”,长大了就是个高个子。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才是新一年的开始,而不是现在所认为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人的生肖算法上,如果那一年“拍春”早,即使你在正月初一出生,你也要算新一年的生肖。那么,以后伴随着你一生的民俗活动,如周岁礼、成人礼等都一样要以此为准。

五、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贯穿着中国的历史过程,农事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农业都被当作是中国的立国之本。鞭春的习俗也许就是统治者对农业高度重视的一个体现。潮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农业文化对其影响也是显著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历史上潮州人“种田如绣花”,堪称精耕细作的典范,使有限的耕地产量最大化是潮州农耕的最大特色。

许多外来的专家、学者对“拍春”一词在潮州广泛流传、使用感到费解。为什么叫“拍春”呢?这一方面反映出了传统农业文化对潮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潮州的很多风俗又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拍春”现象值得深入挖掘、研究。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刻把握潮州文化的内涵,探究潮州文化的演革过程,乃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广东正致力于文化强省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地域文化大繁荣的大环境下,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其积极意义更加凸现。

参考文献:

[1]清・吴颖.潮州府志.顺治十八年刻本.

[2]清・吴硕勋.潮州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3]清・吴道熔.海阳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4]清・李书吉.澄海县志.嘉庆二十年刻本.

[5]清・周恒重.潮阳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6]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7]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M].中南书局,民国二十六年.

[9]蔡泽民.潮州风情录[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10]沈敏.打春史话[J].中州统战,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