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养生“技术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养生“技术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业伊始,徐争鸣只知道自己想干实业,因为他认为中国必是实业立国,加之在红桃K工作时接触到养生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领域,他敏锐地觉察到,“民族的,其实也是世界的。”

中医遇上黑木耳

记得美国某国防部长曾说过,任何事情抓两点,一是需求,二是满足需求的技术。对于在保健市场摸爬滚打了五年的徐争鸣来说,他深知亚健康社会的人们对于养生服务的需求之大,但也很清楚自己缺的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

2000年,在“振兴东北”的当口,一次机缘让徐争鸣顺利进入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科研开发。那时他就发现,我国大量的科学技术都是与市场脱离的,大多科研课题都是人们沿着科研的思路去考虑的,而不是考虑到市场的需要。

“那个时候,保健食品普遍‘药品化’,不论是红桃K还是三株口服液几乎都是以治病来打开市场的,”徐争鸣分析道,“但被药品化的保健品一方面与医院形成了毫无优势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保健品作为治疗药品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市场覆盖率。”

所以当身处中医研究领域的徐争鸣遇上在黑龙江有着“黑木耳之母”之称的郭砚翠教授时,他迅速发现了两个领域的连接点。

“黑木耳营养价值高且有着‘血管清道夫’的美誉,它对通血管、降血压和降胆固醇有辅疗作用,而当时中医研究院最为着力的一个学科就是心脏专科,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当黑木耳遇上中医研究,前者迅速成为后者的实践载体。”

数据显示,我国大概有2.3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平均每年因此病死亡的人数高达三百万,而平均每22秒会有一人因此病丧失工作能力。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社会的主因。此类慢性疾病在现代科学里叫“代谢综合症”,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就这样,徐争鸣同时瞄准了两项技术,并寻求机会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其中有两条链,一是从黑木耳到菌类再到微生物形成的一条产业链,另一条则是中医理论关于微生物与人体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而从微生态学的基础上看,“代谢综合症”可从营养代谢和能量代谢两方面进行解决,其要求是既要营养成分高,又要符合“低脂”要求,而作为介于动、植物之间的微生物刚好两方面都能满足,徐争鸣要做的就是让微生物产品效率最大化,让两门技术的结合产业化。

让产品“说话”

2006年,带着黑龙江的两项技术储备,徐争鸣回到武汉,成立了尚工智能食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把技术变成产品。

通过黑木耳菌种的选育、种植到其中有效物质的提取分离,再配之以相应的辅助物,黑木耳的深加工饮料就出来了,这全程都建立在中医研究的基础之上,因为黑木耳产品只负责血管的清理功能,而中医的指导则是针对血管的养护功能发挥作用。“一方面二者的结合能形成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使产品的养生功能更为全面。”

由于对技术熟稔有加,公司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实现了首批产品的研制。而其后的六年,徐争鸣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让产品与市场进行“对话”。

2008年,拿到生产许可证后,徐争鸣在部分养生馆开始试点,用体验式营销的方式推出自己的产品,并观察市场的动向。

不久,徐争鸣就遇到第一个瓶颈,“对于此类养生产品,多数人对它的效果预期是一个月,但由于人体细胞环境具有差异,而且人们无法独立完成针对此类养生产品要求的营养搭配,所以真正看到效果则需要六个多月。”

为了达到受众的心理预期,公司暂停了产品的市场推广,开足马力又回到技术这一块儿,“在此期间我们又研发出一种新产品,主要材料是茯苓,它也属于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菌类,配合黑木耳产品可以起到调理营养的作用,从而提高其作用效率;还有针对老年人研制的灵芝类产品,可以在保证同样功效的基础上,维持人体系统的稳定性。”

这样,经过反复的从技术到产品再回归到技术的过程,一套能在一个月之内看到效果的产品搭配被研发出来了,唯一缺的就是让产品“说话”的检测工具。

“数字指标和第三方检测是中医养生跨越感觉阶段走向科学化的唯一道路,”徐争鸣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高奎滨教授曾说过,养生行业要真正走向世界,一定要与未来的检测科学相结合。”

为此,徐争鸣针对产品的主要功能引进了两套检测手段:一套是医院的血液生化检查,基本上能监控人体血液和血管的状况,包括人体的营养基本物质、锌铁等微量元素、肝肾功能等;另一套则是每天必用的身体检测仪(日本欧姆龙),包括体重、腰围、身体脂肪率等七项指标。

经过一年的试点,110多名顾客中有60多名坚持下来,与使用产品之前比,他们的各项指标基本上都恢复到正常标准,而产生效果的时间基本上控制在21天之内,成为大多数消费者认可的检测指标体系。

“两顶帽子”工程

如果说“十年磨一剑”,那么已投入十二年精力在创业之初的徐争鸣是否早该亮剑?他的回答却是,“还要做最后‘两顶帽子’。”

有人说做企业就像是一层层地往上码砖头,走一步是一步,但在徐争鸣看来,做企业更像是盖房子,先是打地基,然后是搭框架,最后是填充和装修,那样做出的企业才能生存且有很强的抗压能力。

而徐争鸣口中的“两顶帽子”其实就是搭框架的过程,“第一顶帽子就是针对老年人问题建的生态养老基地,另一顶是建立一个可循环运作的农业产业园,前者做公益的同时也可以形成市场保护,后者则用于融资。”

建立生态养老基地,通过公司的产品解决老年人的部分健康问题,并与市民政局合作建一套老年服务系统,这既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公益事业,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市场保护平台和融资平台。

之所以要建立农业产业园,徐争鸣实际上是想把菌业、林业和牧业这三块结合起来做一个示范点,称作“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产业化把生态文化融入到整个产业化中,在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它的文化特色。

如今,徐争鸣已为“帽子工程”初步选址于江夏那边的2800多亩地,该工程的启动资金约三千万,目前正和几家投资公司在谈合作事宜。“预计在两年之内完成这一工程,这之后的连锁经营大概在十年后会显现规模。”

尽管已投资了十几年的光阴和三四百万的资产,但面对如此艰难的实业,徐争鸣依然坚信如初,他说道,“中国的实业目前最应该看重的是‘优化’这一概念,它不仅需要技术集成的优化,还需要应用的优化,而衡量优化的重要指标就是整体效益最大化,而不是个体效益最大化。”而这也是他能坚持企业与文化同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