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侗族大歌之整体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侗族大歌之整体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伴随着他们度过漫漫长夜,也为他们迎接民族的新生。侗族大歌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哪里有侗家,那里就有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因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演唱内容、多变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文化生态的有机结合构成其整体之美,也使得侗族大歌能世代传唱、经久不衰。

【关键词】侗族大歌;整体美;内容美;形式美

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艺术节。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观众为之倾倒。连演六场,场场座无虚席。各报刊纷纷撰文赞扬,认为侗族大歌是“金秋艺术节的重要发现和成就之一”,是“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从而打破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侗族大歌很美,美极了。”侗家人这么说,其它民族的人也这么说;中国人这么说,外国人也这么说:总之一句话,凡听过侗族大歌演唱的人都这么说。不管你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或者你只不过是一个音乐的门外汉;也不管你是否懂侗语,能否听懂演唱的内容,都会被其整体和谐之美而感动。

侗族大歌之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才产生了侗族大歌的整体美。

一、侗族大歌的内容美

侗族大歌整体美,首先表现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当然,这个真实不是自然的事实,而是经过能够正确地把握生活的作者们对五光十色的自然存在的事实深思熟虑地加工提炼后显示出来的艺术真实,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质地、情感地、形象地反映了侗族社会的生活风貌。

侗族大歌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民族的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材料,二是引进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传统故事。后者主要反映在锦老(叙事大歌)作品中,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嘎英台”(祝英台之歌)了。这些都是他族文化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名篇,不会有人去怀疑它的艺术真实性;而前者却直接来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爱情生活和一切发生在民族内部的事实,这些自然状态的事象,经过侗族大歌的作者们根据民族的道德观念、审美心理加工改造提炼创作成为具有民族的内容、民族的神韵、民族的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我们以贵州省文联编,贵州人民出版社于1958年8月出版的《侗族大歌》的全部作品来作一统计。结果表明:本书所载54首歌中,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有31首,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三。这些侗歌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以那个永恒的主题――爱情为主要内容。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侗族大歌也十分明确地表现出了侗族人民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

侗族大歌以真、以善为本的演唱内容当然是侗族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一种反映,这样的内容又反过来影响着侗族社会和谐、和睦、友爱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展,推动着侗族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富有音乐感的侗家语言也是形成其内容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以南部方言为主,因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音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一、p、c、s、t、x、v、k、h),其中有六个人声调O、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所以侗族人民把自己这种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经过长期加工,创造了极富韵味的歌词,提炼寻求出美的音乐旋律与美的和声――侗族大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美

侗族大歌的形式美与它的内容美相比较,总的说来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从艺术的本质特征方面来讲,形式美又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很突出的。

侗族大歌的形式美表现在它的曲调、歌曲结构、调式,尤其是多声的结合上。这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外化形式,显现出了侗族大歌音乐美的两大特点:其一,音域不宽,可以使演唱者轻松自如,基本上用自然音色的本嗓就可以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听众欣赏到人类本嗓音色之自然美,又便于演唱者对于歌词内容的表述;其二,级进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体现出侗语声调的自然音韵,产生一种朴素的自然(语言声调)音韵美。这正是词曲完美结合的标志。

当然侗族大歌的和声有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之别,由于高音声部的轮流领唱,歌手既能轮流换气,同时又有不同色的对比。有了低音声部为背景和基础,也让高音声部得以任意发挥,从而产生了美妙的和声效果。这种多声部复调音乐是侗族音乐不断朝着纯粹音乐美的方向发展的最终结果,从而使大歌以其优美抒情的旋律与和谐协调的和音的完美结合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三、奇特的生态环境与显赫的古族文化

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一个民族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空间无疑地起到开拓或阻隔一个民族的文化视野的作用,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民族文化生态和社会形态。因此,从参照意义或类比意义上说,我们说侗族古族先民在近乎封闭的四面八方的崇山峻岭如同屏障和墙垣似的地理空间里,营建过自己的古族王国文化,其可能性就相当大了。

侗族历史上曾经有过自己的古族文化,古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可理解为是一种不具有扩张色彩的“绿色”文化,它具有“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界的无穷奥秘’(康定斯语),“在这种宁静中,人们再也不想更多的东西,也不能想更多的东西”(歌德语)。于是,这种“宁静”的生存态势,“绿色”的文化色彩,便成为一种“种族记忆”或“根性”,在侗民族的意识深处形成一种无形的秩序和构架,影响粕制约着这个民族成员的“行为”,以及影响和制约着这个民族成员的个性特征乃至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力。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长期在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的外化和历史积淀,它的美学品格归根结底,是其赖以生成的文化背景赋予的。

侗族分布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境内风景秀丽,景色优美。村落依山傍水,寨边千筱箐竹,或参天古树,或布满桃李,村道崎岖,多以卵石或石板铺设。远近山坳,建有凉亭,或置木凳、石墩,供行人休息和饮水解渴。这样美的生态环境陶冶出了心灵美好的侗家人,尊重集体,维护团结是侗族审美意识的显著特征。他们将维护集体、团结友爱作为行动的规范,也作为一种审美迫求。侗族热情好客,平时家中来人,不论亲疏,皆视同宾客,以酒肉相待。侗族人民讲究礼貌,还以助人为乐。侗族人民美好的心灵、美好的音乐,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环境中,经千百年来的陶冶、孕育、潜移默化,逐渐养成的。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不仅不断地创造着物质财富,也不断地创造出精神财富。侗歌就是在侗族人民的代代相传、代展创造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了多声合唱的演唱形式――侗族大歌。

至此,我们从各个侧面分析了侗族大歌的美学特征,以及在审美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应。旋律线、节奏的级进与平稳和声(音程)的协和结构的对称形成的形式美、真与善的演唱内容以及富有音乐感的侗家语言形成的内容美、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等,构成了侗族大歌的整体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张中笑.真・善・和谐――论侗族大歌之美[J].中国音乐学,1997(S1).

[2]《黔东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3]侗族大歌[M].贵州人民出版社,1958.

[4]侗族歌谣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张泽中.论侗族文化之根性及其美学特征[J].怀化师专学报,1999(4).

[6]朱慧珍.侗族审美特征漫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