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浙江精神的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浙江精神的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的宝贵财富。它始终激励着浙江人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作为一所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浙江的高等院校而言,在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将浙江精神贯穿于其中,在学习中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创建发愤图强、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中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青年学生在寻找、选择、思考中变化,又在变化中寻找、选择、思考。从总体上来看,他们的思想很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却表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向于务实,实际上却陷入迷茫困惑。此外,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形成了强烈的消极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产生错误认识,不去选择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正确价值取向。比如一些学生缺乏专心致志、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希望学习中能够走捷径,少投入多得利,甚至不投入也能得利,从而使学习带上了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功利性的求学观念往往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只关心实用性强的技术性专业,对人文性和抽象性强的学科知识不感兴趣,轻学术、重实用的思想十分普遍。

2.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

大多数新生入校前对高校生活及专业前景的内心期望值较高,入校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如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学非所愿、学非所长;因学习方法不当未取得理想成绩;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部分同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和行为。例如经常上课迟到、早退、逃学、旷课;上课时睡觉、看小说、发短信;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娱乐,很少去图书馆和复习功课;考试只求侥幸过关,作弊行为时有发生。

3.独生子女的群体行为影响

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勤于思考、渴望成功,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尽管对自己的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打算,可是往往由于自身的意志力或者是控制力不足,导致行动能力不够,无法实现这些理想。同时这些孩子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社会交往圈比较狭窄,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一些不良现象通常集中发生在某一宿舍内或某些经常在一起交往的学生群体中,不学习而经常集体结伴去玩游戏、打牌的行为往往是整个宿舍或某个学生群体的集体行为。这说明学生间彼此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相互影响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力度不够;考试偏重基础知识

目前国内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且不少专业理论内容陈旧,与社会实际的发展脱节太多。而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与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比重较小。另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普遍不够重视。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考核结果要真实反映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但很多学校还不能完全建立起“考教分离”的制度,任课教师在考前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辅导”的现象较为普遍。

2.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内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知识财富,但也有少数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是师德和敬业精神,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学态度上敷衍了事;二是教学学术水平,有些教师在注重科研工作的同时,没有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三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于死板,循规蹈矩、一成不变,使学生难于接受。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1.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力扶植社会实践课程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是要让他们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注意捕捉学科前沿动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多举案例,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格局。其次,针对目前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可大力扶植各学科的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每一学期都要拨出一定量的实践课时,并积极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点,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改革学习评价机制,创新考核制度

改革学习评价机制,创新考核制度,是扭转学风、端正学风的体制保证和制度性条件。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体现高校教育“宽进严出”的思想。二是要体现“全面考核”的思想,不仅要考核笔试水平,还要考核答辩水平;不仅要考核智育,还要考核德育、体育等等。三是要体现“以考促学”的思想,克服应付考试的短期行为,使考试真正成为检验学生学习绩效、以考促学的一种有效手段。采用和完善学分制,创新评价内容,建立和完善“试题库”,认真地实行教考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政策上给学风建设一个硬性的导向。

3.重视教风建设,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重视教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加强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教师的教风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好的教风才能带出好的学生。抓教风,必须首先抓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文化素养。要明确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既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又要敢抓敢管、严格要求。对于优秀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并在各院系乃至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经验推广示范。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浙江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又要结合浙江精神,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而形成颇具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以数学建模竞赛、多媒体作品和结构设计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主,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可以请校内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主讲,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行学术报告,展示各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省内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邀请浙江籍的企业界名人,通过举办相关的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人生经验体会,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浙江精神。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要和专业特点,在学生当中开展诸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会”“学术热点讨论周”“学术十杰评选”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活动。再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并由院系或教研室指派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科研顾问,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制定科研计划,确定科研课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研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三)制定严格管理机制并加强学风建设制度的落实

在学风建设中,严格且明确的管理制度是实现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学风建设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1)从学生的个体特征、群体特点和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严明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出台各类激励和约束的规章制度,使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形成“自主学习”的良性运行机制。(2)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3)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相对淘汰制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四)拟定切实可行的学风建设目标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学风建设思路,拟定学风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以利于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学风建设的长远目标在于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近期目标为每学期学生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明确目标。个人的学风建设目标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既要避免计划定得过低,没有促进作用,又要避免计划定得过高,难以实现,反而挫伤学生的自信。

(五)典型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发挥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定期举办浙江籍优秀校友成长路程报告会、浙江籍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浙江籍优秀学生风采展,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浙江精神以报告会的形式,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争当先进。将浙江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学习行为中,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促进学风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