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文体特征, 实施“类课文”单元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文体特征, 实施“类课文”单元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课文,其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甚至与学生的对话方式都是惊人地相似。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千课一面”。这种课堂的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文体意识的缺乏造成的。

众所周知,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并鲜明地表现在思维结构、语言形式、写作思路以及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由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重义理轻文体、重人文轻工具,所以单元组合多以话题或者主题为唯一维度,而文体却散见于各单元之中,文体特征难以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关注具体篇目而很少考虑篇目之间在文体方面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体现的整体设计。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均难以提高。笔者认为,应将同一册教材中同一类文体的课文组成一个新的“类课文”单元,并以它的文体特征为切入口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实施同类课文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传统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式的华丽转身”(崔峦语)。

一、关注文体特征,上好单元导学课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得教,而且尤致于‘导’。导者,各方设法,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导学,这里是指在学习方法上的导引、指导,它既包括对已有学习方法的回忆,也包括对未知学习方法的探究。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类课文”单元教学主张将一个“类课文”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单位,从文体这一维度加以审视,去探寻几篇课文的一般特征或者独特之处。因为,在教学前,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了解单元内课文的大致内容,只是对具体课文的学习方法还比较模糊。因此,单元导学课的主要任务应着眼于让学生在了解“学什么”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学”。单元导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所得、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前期的教材梳理中,笔者认为《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属于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于是将原本不在同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一个写景状物类单元。对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基本能够解决;对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些景(物)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景物特点等常识性知识,课文或者课外拓展资料上早已写得清清楚楚,学生也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单元导学课上的主要任务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单元内容。比如,对三种景(物)是否要通过搜集典型的图片或者相关的文字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对这些优美的语言如何去品读?又怎样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通过朗读、背诵,还是小组讨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这些景(物)的,是移步换景,还是按照景(物)的形成过程?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课文与已经学过的课文又有哪些相同之处,曾经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否能够迁移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来?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讨论轻松解决;有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归纳提升;有的需要教师追问,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单元导读课只有紧紧扣住某一类课文的文体特征,探寻学习这一类课文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导学”的目的,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二、关注文体特征,上好单元推进课

单元推进课即对单元内具体课文的课堂教学。如果说单元导读课上关注“类课文”的文体特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的方法,那么单元内具体课文的教学就更应该是学习方法的学习、运用以及围绕学习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以写人类记叙文为例,该类文体多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品质。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写人类的课文有《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祁黄羊》《永远的白衣战士》三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刻画了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如 “放射”“看了看”“一摊”“一耸”“做了一个鬼脸”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就让他平易近人的特点跃然纸上。又如,文中的外貌描写:“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这将爱因斯坦在小姑娘心目中“邋里邋遢”的形象暴露无遗,为后文人物外貌的变化做下铺垫。语言描写:“我可不会对付(穿戴)这类玩意儿。”“小教授,但愿你能教教我。”这些描写让爱因斯坦和蔼可亲的形象再次通过声音深入学生的心中。《祁黄羊》一文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即祁黄羊与主公之间的对话塑造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物形象。《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这里危险,让我来!”护士长叶欣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将同伴们挡在安全的区域,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在处置危重病人时,叶欣“插管”“检测心率”“放低床位”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又让一个技艺高超、临危不惧的白衣天使形象立体化了。了解写人类记叙文这一文体特征之后,学生在阅读同一类课文时,就显得从容了许多,学习的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此外,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一类课文在不同年段的要求自然是不一样的。学生之前学过的方法同样可以迁移到同类课文的阅读学习中来。仍以写人类记叙文为例,这一类课文往往通过一件或者多件典型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篇本不属于这类课文。根据文体特征,笔者将其整合入写人类记叙文单元。《海伦·凯勒》写了海伦在遭遇不幸后触摸盲文、练说话等,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写人类单元中的《郑成功》一文,通过郑成功、建设台湾两件事歌颂他作为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就选择典型事件突出人物品质这一点来说,有了学习《海伦·凯勒》的方法,学生学习《郑成功》就显得得心应手了。“类课文”单元教学让学生既得到了“鱼”,更得到了“渔”。

三、关注文体特征,上好单元整理课

单元整理课,又称为单元小结课,就是在某一类课文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的归类课、小结课。一方面,单元整理课应当将某一类课文单元的学习方法加以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将学习方法作为经验固化,为下一次阅读同类课好铺垫。以苏教版说明文类单元教学为例,经过五年级上册《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明白了为了更好地将一件事物说清楚,除了可以用常见的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外,还可以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介绍埃及大大小小的70多座金字塔时,作者只以最具典型的胡夫金字塔为例,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埃及金字塔外形的巍峨以及工程的浩大,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

俗话说: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使同一类文体,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类课文”单元中不同课文的独特的学习方法是对该类文体学习方法的一种完善和丰富。这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类课文”单元中不同课文的价值所在。以写人类记叙文单元为例,由于表达的需要,不同的文本在写作顺序上都有所侧重,比如《海伦凯勒》《詹天佑》《郑成功》等课文就选择了顺序的手法,而《天游峰扫路人》就用了插叙的手法介绍了扫路老人的外貌以及打扫石阶时的情景,《钱学森》一文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钱学森站在轮船甲板上眺望祖国时的情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两篇课文或许不能穷尽该类课文所有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但是随着年段的逐渐升高、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一定会更加翔实、更加深刻。

当然,单元整理课还可以根据某一文体的独有特点,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分析,以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人说,21世纪最有用的学习莫过于学习方法的学习。关注了文体特征,掌握了某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方法结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扎实的提高,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切实的提升,这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