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小见大,展现科学发展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小见大,展现科学发展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家省级报纸的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因为它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结合得天衣无缝,有思想深度。

山东大众日报2006年11月24日发表的消息《兖州:两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家省级报纸的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因为它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结合得天衣无缝,有思想深度。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突出事实的新闻价值,贯穿“科学发展观”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兖州市在勘探出具有两亿吨储量的大煤田之后,从长远利益考虑,放弃了开采煤田的计划,由此引来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者展示了兖州市的领导层决策中面对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这一决策的科学价值。在跌宕的叙述中,消息展现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科学发展的理念。用一个点上的新闻事实,说明领导层应如何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型社会。选择这个事实加以报道,无疑具有现实代的“标本意义”。

地质勘探已经证明,兖州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八位内,开采煤炭将会给兖州带来巨大财富。在当前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经常发生冲突的体制下,兖州市领导层决定全面封存探明的两亿吨储量的大煤田,可能会造成每年地方税收少收5000万元。这一决策本身,因为打破了以往地方政府工作思维的惯性,因而具有新闻价值。

在体现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同时,这条消息中贯穿什么指导思想,成为关键问题。消息的作者把这条新闻线索向报社的编辑部门作了汇报,最终确定消息全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这与我们的传媒经常“带着观点找例子”的拙劣宣传方式不同,事实中本来就内含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关键在于记者能够抓住这一报道视角。在后来的采访中,记者紧紧抓住“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理念,去掉不相关的枝节性内容,重点回答“一个县级市如何抵抗住眼前利益的诱惑,在执政实践中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产业经济由粗放到集约转型”这样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特有的“新闻+宣传”的传媒体制下,这条消息获得了成功。

第二,在典型新闻场景中自然显现政府听取民众意见的形象

该消息选择了兖州的一个小镇――小孟镇,因为正是在这个小镇,兖州市委书记韩军听到了一番令人震动的话:“别再制造采煤塌陷地了,给子孙留下一片美好家园吧!”面对如此丰富的煤炭储量,马上开采,还是留给掌握了科学开采技术的子孙后代,存在争议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根据什么来决策。消息的作者选择典型的新闻场景,采用当地农民的“直接引语”,从而一语道破问题的要害。这句话堪称点睛之笔,虽然最后决定关停煤田是不是因为这句话的作用不敢肯定,但它无疑准确表达出农民们的现实心愿。这句话生动、贴切而凝练。消息行文中,将它与市委的最后决策联系在一起,无形之中塑造了当地政府听取民众意见、利为民所谋的形象。

第三,时效性强,取得了即时的传播效果

这条消息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上午,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得到证实”,从而给人较强的时效感。由于它对事实的选择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强的宣传价值,因而取得了即时的传播效果,社会反响强烈。大众网当天置顶,新华网、新浪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立即转载,许多网友跟帖评论。中央媒体看到大众日报的报道后,纷纷与作者联系或直奔兖州采访,节目陆续在央视“新闻联播”等播出。

第四,消息标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兖州:两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这个新闻标题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具有新闻价值中的异常性要素,读者看了之后,便会纳闷:两亿吨的煤田,具备多少经济价值呀,为什么不挖了呢?因此肯定会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正文。挖、不挖,本身就是一种对立的认识位差,展现认识位差,本身就是一种新闻价值的要素。消息的编者在标题上颇为下工夫。

几点写作方面的意见

这条消息约800字,文字较为简洁,这是它的长处,但该交代清楚的地方是不应省略的。例如,作者在写兖州市领导层如何转变发展观念时,只有一句话:“在当天的市委常委会上,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对共识的文字描述(“这大煤田咱不挖了!”)应该是正式的文件语言,不能用生活语言。还有,消息没有交代讨论的过程,除了市委书记韩军外,“一班人”的指代也很不明确,这会使得读者对达成共识的过程感到迷惑。

这条消息中出现“有人说”、“也有人主张”“许多人颇感诧异”等,而没有交代“有人”、“许多人”是谁,这是新闻报道所忌讳的。新闻的职责是向公众报告事实,交代事实的“Who”是必要的,除非不提(例如回避主语,采用这样的表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另一种是……),提到就得清晰,不能含糊其辞。这会使消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记者采访仍不够深入。

消息在整体形式基本“客观”,可能在采访时作者受到宣传某种理念的意识支配,行文中仍然可以感觉到作者过于明显的倾向。例如导语中“此举意味着兖州市损失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减少地方税收5000万元”这句话,“意味”本身即作者的判断。如果客观地摆出前后的数字,就不用作者来“意味”了。再如第四段第一句话“叫停小孟煤矿,实力是兖州人不可或缺的底气”,这是作者的概括,其实,只要后面的材料摆出来,这句判断性的话,读者自然可以得出。尽管记者已经考虑到报道的客观性,可能习惯于以往的宣传思维,这里仍有意无意地有所显现。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冠礁:该校新闻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