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道不存 师道焉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道不存 师道焉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实上,“杨帆事件”不是个别事例,它是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层矛盾在课堂上的凸显。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层矛盾,不在于为师不道或为学不尊,而是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越来越不适应,这才是真正的“困境”所在。

此文是对前段时间网民高度关注的“杨帆事件”(或“杨帆门事件”)有感而发的议论。2008年1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扬帆在其选修课上因不满学生逃课而与部分学生发生冲突(特别是与一名中途离开教室的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有学生当场摄像并制作成视频在网上流传,旋即引发(网上)有关教师与学生素质问题的大争论。

争论的参与者因观点不同而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杨帆教授的此番行为是在严肃校规校纪,维护师道尊严;学生不守纪律、目无师长的行为理应受到惩罚。另一派(或许是多数派)则为学生喊冤叫屈,认为杨帆教授以威慑人、有辱师道。

《学生应有敬畏之心》一文,显然倾向于前者。作者在文中写道:“教师、课堂、学生,这本来该是一个理性、尊重、自尊的组合。但是在那一刻,我们无法感受到学生对于老师、学校、课堂的那种应该具备的起码的敬畏心”。他还满怀希冀地指出:“我们要等待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和成熟,当然是带着一点敬畏之心的成长”。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深切体味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并为此中流溢出的体恤之情而感动。

应当说,此文是作者对“杨帆事件”认真思考的结果,所言符合社会现状,在情在理。但是,作者将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学生对老师(或教育)缺乏“敬畏之心”,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双峰对峙的口水战中而难以自拔。网上的言论正是如此。“挺”老师的认为,师道尊严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这个底线不能破,无论老师如何,学生都应该尊师重道。“挺”学生的则认为,老师需要被尊重,学生也需要被尊重,大学教育应当讲究师生平等;况且,如果老师是“无道之师”,就没有理由要求学生尊重他。如此这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其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口水战毫无意义。与其将大量笔墨花费在是否该有“敬畏之心”的争辩上,不如抽身出来,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解剖,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文中,作者也试图对引发“杨帆事件”的原因进行解释。他指出:“这里面,当然有目前教育界内外的原因在作祟。教师之外其他社会职业地位的上升、教师负面消息的流传、个别教师不当行为对教师群体荣誉的伤害,这些都是造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某些困境”。他进而指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对于教师和教育态度的下滑”,与“这一代的年轻人”同他们的前辈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包括他们的勇气、大胆、不盲从)不无关系。

在这里,作者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杨帆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分析仍然停留在现象表层,没有点到问题的要害。事实上,“杨帆事件”不是个别事例,它是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层矛盾在课堂上的凸显。从“学”的角度看,“这一代的年轻人”的确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勇气”、“大胆”和“不盲从”,还在于他们所面临的新的社会环境和日益紧迫的就业、生存压力。对于学校所提供的知识,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判断与选择的标准就是它们是否有用,是否能够帮助自己了解并适应社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在回忆大学生活时就曾说过:想想当时之所以不去上课,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必修课不是自己喜欢的;而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课程,学得还是很认真的。“第一当然是喜欢,第二选择这些课,是因为预感到这些知识对于自己未来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会有帮助。”而从“教”的角度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实行捆绑式课程设置,用学分、考核和积点框定学生;加上一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走堂,“用脚投票”就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如此说来,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层矛盾,不在于为师不道或为学不尊(虽然这方面的问题也存在),而是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越来越不适应,这才是真正的“困境”所在。

“杨帆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到了该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不知作者以为然否。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