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于山区农村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于山区农村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云南丽江玉龙县宝山乡民族社区发展面临自然环境恶劣、贫困面积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留守儿童多、少数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得不到传承等问题。本文就山区农村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问题进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促进云南丽江玉龙县宝山乡民族社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山区农村少数民族社区

一、农村民族社区的内涵

农村民族社区具有民族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内涵,是从区域上对民族社区划分的一种。农村社区是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民族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居民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或主体为某个或几个少数民族杂居的而成,居民之间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群体区域。

农村民族社区就应该满足以下四个要素:首先,此区域人们居住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其次,区域内成员具有表达共同利益,从而增强社会联系和文化认同。再次,居住和活动成员以少数民族为主体,最后,主要谋生手段是农村产业和农村生产。本文中的宝山乡农村民族社区,就是指在宝山山区范围内的农村民族非典型社区。

二、宝山山区农村民族社区发展现状

云南丽江玉龙县宝山乡位于丽江玉龙雪山东北部,距县城100公里。下辖果乐、宝山、吾木、住古、高寒5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44人。全乡幅员面积431.8平方公里,乡境内相对海拔高差2876米,形成山高、坡陡、谷深、沟壑纵横的自然状况。

乡内自然环境恶劣,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耕地属山坡和旱地,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交通不便,全乡只有1条县乡公路,信息滞后,目前全乡仍有19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已通车的道路等级低,部分路段晴通雨阻;畜牧业、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合理引导,市场销路不畅,农牧民创收难;部分村小校舍有待改造;经济作物形不成规模,且不集中连片,产业附加值低。长期以来,宝山乡由于受到交通、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滞后,全乡扶贫攻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三、对宝山山区农村民族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

地处山区的农村,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使得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在对待生产生活等诸多问题上,多受历史遗留下的社区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不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就能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维系社会的物质活动上构成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这些认知体系在他们生活的社区里充分发挥沟通交流等积极的作用,但有时候也困扰着这些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以下是我对宝山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少数民族妇女缺少培训机会

在宝山乡村子的田间地头,都是村子里的女人们在忙着挑水,为烤烟装营养袋。因为这些活费时,不需要什么技术,就都留给女人们来干,而男人们去干不费时间,有点技术的活。近年来,随着果树传统品种开始退化,产量逐渐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乡里每年都会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委会对村民进行集中技术培训,通常是每家每户出一个人来参加。

我们看到参加技术培训的几乎全是男性。村民们都认为女人没读过什么书,汉话说不好,也听不懂,所以不是硬性要求,培训都应该是男的去。在举办的这些农业科技培训中,主要传授的是经济林果木的嫁接、修枝、扦插、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但妇女很少参加,因此不会做这些有技术含量的种植、管护工作。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妇女在日常的经济林果木种植和管理中承担了大量繁重而具体的工作。

在这个村子里,谁在接受技术培训?谁更需要技术培训?答案很明了,然而事实不尽人意。由于技术、教育、信息等资源获得过程的缺失,使少数民族妇女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缺失了学习和适应的能力。这个例子给我很多思考,农村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细节问题还是值得关注的。

(二)人群利益分层对社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在下乡的过程中,我做过一个简单的随访,是关于修水窖的问题。就是征求村民的意见,在村中哪个位置修水窖比较好?村中的老人认为要设在风水好的地方,或者不影响我家风水的地方。受过较多教育的人认为应该设在高处,保证水窖的卫生。贫困户认为修水窖,投工投劳时补助要多一点。妇女认为修在方便就近之处。男人关心的是水窖有没有占到我家的地。

不同的答案说明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待一个问题。不同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性别特征、知识阅历各不相同,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他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问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个水窖建设问题的讨论中,男人想到的是土地、人力,妇女想到的是距离、方便,贫困户想到的是经济、成本,受教育较多的人想到是卫生、水土保持,老人想到的是风水。

这表明,有多少种人群参与,并且参与到什么层次,就有多少种利益的分层。这样的调查可以迅速地发现村民对不同事物的偏好和不同事物对社区的重要性,然后按照最优化的格局和最大化的利益来进行下结论,因而也不失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农民大规模的进城务工的趋势仍旧只增不减,由于这些流动人口总体文化素质较低,还要承受着低层次就业和低收入带来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家中的学龄前儿童疏于照顾,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缺乏自卫能力,另一方面监护人监护能力也不强,他们或基本处于放养状态,或在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就读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成长环境,更减少了他们未来成功的机会。在如今的农村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趋势,这些村中的留守儿童大量地进入到“乡村混混”的机构中,身份地位、生存空间都向着不利的方面发展,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偷窃、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等,成为当地的社会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乡村社会危机治理隐患,但更是农民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反映。

(四)少数民族文化在农村社区的传承问题。

越是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的农村,就越有保持民族文化原真性的优势和条件,因此,贫困山区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和贡献应该受到重视。

以宝山乡的吾木村委会为例,因地处深山峡谷之间,交通较为闭塞,至今仍较好保留着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这个村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纳西族生态文化村。吾木是丽江恢复纳西族祭天仪式比较早的村落之一,有东巴传人十多名。吾木在文化传承问题上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之举,比如建立东巴文化传习院,每年主要面向本村村民开设传习班,编写了乡土教材,在村子的小学里教授本村文化,恢复了许多东巴仪式并组织全村村民参加,唤起村民的文化自觉,同时,世代传承下来的水规、山规,至今仍具有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均衡生态以及道德约束的功效。

但是在文化传承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农村民族文化发展普遍存在的困难。二是传承人的现实生境不容乐观,传承人信心的培养与激励不容忽视。三是民间文化资源和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落后。四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是村中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传承人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传承方式有待规范化与多样化。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所以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就是守护了民族的灵魂,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四、小结

以上是我在基层实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细节问题,我认为基层工作的细节问题也是很多基层工作者困扰的问题,而且针对山区农村少数民族社区建设的问题还很多,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能从一些小问题中探索出更多的新问题,从中总结经验,推进农村少数民族社区建设,解决更多的难题。目前看来,要改变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仍面临很大的压力,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政府、当地居民和基层工作者的努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