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对终身学习体系的内涵进行简单阐释,分析了终身学习的组织结构,同时论述了实施终身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信息技术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信息技术环境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几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终身学习的促进作用;结合以上内容,构建了一个用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的应用框架。

【关键词】信息技术;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15―04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表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使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得到友好的促进,为学习者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然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是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前提的,信息技术是形成终身学习体系的助推器,是终身教育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步入根本保障。[1]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终身学习体系,应该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系统,这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任何阶段进行学习。

一 终身学习体系分析

1 终身学习的内涵

21世纪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热潮正在我国掀起。关于终身学习有广为流传的两种定义:

其一,“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终身学习强调的基本特征是‘有意义的学习’,而其学习场所也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等。大凡被个人或集团可以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该被包含在内”。 [2]

其二,1994年在罗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终身学会最后所采用的的定义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通过终身学习发挥人类的潜能,鼓舞人们使用自己的权利去获得工作、学习、生活等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顺利而愉快地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使其得到人的全面发展。[3]

通过以上的两种定义我们不难理解终身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为:[4]

① 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出发,认为学习应该贯穿人的一生。

② 学习和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该包括全体成员。

③ 学习和教育的内涵方面应包括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以及所有的学习活动。

④ 教育和学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在不同场合中进行,包括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

综合以上结合笔者对终身学习的思考,将终身学习的内涵界定如下:终身学习是指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下,学习者利用一生的时间,凭借其非智力因素,依据其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知识进行学习,以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进而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生存机制。

如果说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共同抱负和一致追求,那么倡导“终身学习”行为,继而建立一种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就成为全球视野内普遍关注的教育主题和实践活动。提倡终身学习,不仅是改变一个人终身生命质量的重要转折点,而且是确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教育行动。当学习成为学习者人生价值的内在追求时,终身学习的实质性内涵也就真正的被学习者所理解。

2 终身学习组织结构

终身学习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不仅超越了传统教育极限,而且是对学校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扩展和延伸了教育内涵。终身学习的目的是发展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同时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也依赖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5]同样对于终身学习的组织,我们也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终身学习组织结构。一个是从个人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时间的维度(学习是何时发生的,贯穿于个人的一生);另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也是从空间的维度(学习是何处发生的,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终身学习理念要求学习纵向整合、横向整合以至纵横结合、融会贯通,概括地说就是终身学习包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拘于任何形式的学习,从而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分别从纵向整合与横向整合的角度对终身学习的组织结构进行阐述。

(1)纵向整合

人的一生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其实这种理念自古有之,比如孔子的“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名言,还有中国古代谚语“活到老、学到老”等都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的观念。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理念,还是现代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提出的。从时间的维度上,我们可以认为终身学习涉及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教育层次中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如学前教育中的学习、义务教育中的学习、职业教育中的学习、高等教育中的学习、继续教育中的学习、职业培训中的学习以及在工作中的学习等等。终身学习原则上意味着这些不同阶段的学习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要想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必须获得相应的资历,整个过程是一个有机联系和相互协调的大系统。学习者可以在学习的同时从事某一项工作,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学习和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工作的经验能够促进以后的学习,学习的知识也为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这既是帕杰宁所提出的终身学习观念中所包含的效用价值模式(use value model)。这种效用价值模式与传统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模式是指在旧经济时代,人们的一生被清晰地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先是上学读书然后再工作,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新知识时代里,这种传统模式很显然是被淘汰的。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终身学习的纵向整合是很有必要的。

(2)横向整合

众所周知,终身学习已经不等同于终身的学校学习,是贯穿在整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从空间的维度,终身学习可以涉及到家庭中学习、学校中学习、社会中学习、基层组织内部学习、工作场所的学习、闲暇活动以及各种娱乐性活动等,总之无论在任何地点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均可认为是终身学习的范畴,很显然这些学习活动绝大多数是存在于现行正规教育制度之外进行的。要想实现终身学习横向上协调一致的发展,就需要学习者自身具备良好的自我导向意识,擅于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学习,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使终身学习横向整合。

3 终身学习实施的必要性

(1)知识爆炸式增长与科技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终身学习可以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对我国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知识的老化加速。由于知识更新急剧加速,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5%左右,而其余的85%都要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从终身学习的内涵出发,要求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研究表明,随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在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总量已等于过去两千年总和,有人预测说2020年人类将要拥有的知识中,约有90%目前还没有创造出来;而到2050年左右,现在所拥有的只是届时仅占知识总量的1%。[6]很显然,传统低效率的学习方式不能与知识更新的同步,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知识与科技激增的时展。

(2)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个人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衡量其精神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名言提示了一个道理就是:人一定要学会学习,并且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人们将学习作为社会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下去。人无论是幼年,成年,还是老年,要想生存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尤其在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每个人只有选择不停地进行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必须是贯彻于人的一生,掌握适应时展的知识,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可以说21世纪终身学习是人生存的资本。

(3)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终身学习有利于学习型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连续指出,我们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9年12月在福州举办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9年年会上,徐浩在《远程教育的使命与终身学习的追求――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的问与答》这个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之“骨”,终身学习文化是学习型社会之“魂”。并且国家在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八章中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学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7]

二 信息技术对终身学习发展的影响

1 信息技术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信息在学习型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技术开辟了教育发展的新纪元,它的使用创造了一个无限开阔的学习平台,创造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同时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传送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信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下,学习者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者主动性很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呈现的内容;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去追求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提供的超链接,这种信息捆绑的方式为学习者视野的开阔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更多的是通过超媒体非线性而不是线性的方式处理信息的,而超链接正是信息技术环境的最突出的优点之一,这对学习者思维培养大有好处。[8]信息技术环境使学习者从被动的学习走向主动的学习,从非数字化迈向数字化学习,从现实的学习过渡到虚拟的学习,使学习者不再受书本知识的束缚,使学习者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使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发展。

2 信息技术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环境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例如多媒体的网络技术提供多重感官的效果,如视觉、听觉、视听觉、视频、音量和音调的改变等,相当适合那些难于抓住重点或缺乏耐心不擅于学习的学生,而丰富多彩的感觉世界,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学习情景。[9]信息技术提供的生动丰富的虚拟学习情景,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动机,为学习者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里各种智能学习活动可以“按需索求”、“寓学于乐”。同时信息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提供真实的信息反馈。通过信息技术交互性的作用,学习者可以很快明确自己知识盲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为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强有效的平台。

3 信息技术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多媒体学习软件、学习资源库等。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更是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催化剂。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虚拟学习环境、魔灯学习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流融合了各学科、各门类,内容全面具体,能满足各个阶段学习者的需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很快,信息者可以将领域内最新的知识传给网络,从而保证其时效性,这样学习者可以永远接受到最前沿知识,走在时展的前列。[10]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发展,通过知识与技术的整合,多媒体与网络为学习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机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存在着巨大的多媒体学习资源信息库,同时计算机网络以其强大的覆盖力,为学习者提供丰富而有权威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克服了学习者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不会因地理位置上离教育机构很远而错过学习的时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从网络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这增加了学习的机会,充实其知识视域。信息技术环境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为终身学习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和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历史上,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应用观。一种是从信息技术中学习(learn from IT),另一种是用信息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11]根据终身学习的体系及特点,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定位于用信息技术学习。

1 对信息技术两种应用观的理解

(1)从信息技术中学习(Learn from IT),它是一种客观主义倾向的应用观。

基本假设是: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为学习者讲解相关课程内容,学习者只是学习技术呈现的知识,就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技术的作用只是给学习者传递知识。它只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和知识结构的建立,过分强调了学习是知识外部输入的过程,偏重于教的方面;没有正确认识到技术与人之间的联系。[11]这样不利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2)用信息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它是一种建构主义倾向的应用观。

基本假设是: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的学习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学习,不同与传统教学模式。但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时,也就是说学习者用技术学习,学习的本质将发生质性的变化。学习者不能直接从教师或技术中学习什么,而是从思维中学习,思维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技术应当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同时它特别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侧重于学的方面。[11]

信息技术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以学习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主体发展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学生的信息化生存。这与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机制相一致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使其学习内容具有随意性、非线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选择视频的、文字的、图片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框架,使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用信息技术学习可以加速学习过程,使学习者更快地记住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绩效。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对学习情况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为学习者提供准确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利用便捷智能化技术进行学习,重组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让学习者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给学习带来的优越性。以上这些,均符合终身学习的原则,与其要求相一致。所以只有采用“用信息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才能促使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稳定发展。没有信息技术提供的数字化学习情境,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2 用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的应用框架

根据终身学习、用信息技术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笔者建构了一个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的应用框架,如图1:

该应用框架说明,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必须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 以终身学习为起始点和终结点,正确把握终身学习的内涵;

(2) 终身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

(3)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内容呈现出“双向”适应,即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者在不断的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主动推送给学习者一些相关性的学习内容作为学习者的参考;

(4) 学习者应把技术当作学习的工具,充分发挥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不能无限放大技术,也应该关注使用技术的主体――“人”的认识与思维能力,做到技术与人的和谐发展;

(5) 学习者的目的是知识结构的更加完善,将新旧知识进行同化、重组建构,从而进行创新;

(6)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和帮促,是学习者的伙伴、是学习过程的监督者。

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终身学习,可以说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习者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是学习者控制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利用技术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者和技术各自的优势,形成学习者和信息技术最优化的智能结合,促使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四 结束语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突飞猛进,要想提高生存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不断的学习。本文综合终身学习的体系内涵以及信息技术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构建了一个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应用框架,希望能对终身学习的研究者们有一定的启发,对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终身学习的建构提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 孙立会.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终身学习力的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 Elisabeth Cailet Education pem anente et form ation desadultes 1998,paris.

[3]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4] 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

[5] 冯琳,张爱文.理论与实践: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J].中国远程教育,2007,(2):5-10.

[6] 常咏梅.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构终身教育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50-53.

[7] [OL].

[8] 赵勇.教育与技术关系漫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9] 姬广华.信息技术对终身学习力的构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0] 王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11):29-31.

[11] 钟志贤.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框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