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柳先生传》教学内容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柳先生传》教学内容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篇传记,文章通过对好读书、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抒发了诗人的志趣,历来为人重视。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0个课例,试图就《五柳先生传》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就课文的相关教学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综述

从10个课例来看,《五柳先生传》的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有三点:①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②了解五柳先生守志安贫、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体味作者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③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传记与自传写作的基本特点。主要的教学内容大多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重在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知识。陈玉秋老师《五柳先生传》的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极具代表性。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根据洋思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先布置自学指导题,强调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独立学习;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字词、难理解的语句,加以点拨解决,落实所有文言词汇;接着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练习译讲,疏通文意;透过文本,审视作者不慕名利的价值观;当堂训练,夯实字词。作为一篇略读课文,陈老师将这节课作为学生自学文言文篇目有充分的理由。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式解决字词,读准字音;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试译课文;讨论问题,正确认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内容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为重点。《五柳先生传》是一篇传记,多数学者都赞同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用简短精炼的文字从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遗世独立的隐士形象,赞扬了守志安贫的生活志趣以及忘怀得失的豁达心胸。根据文本内容,教学设计也有所侧重。李军老师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设计中用古曲《莲》和陶渊明的画像引入课文,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强调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联系已经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五柳先生传》中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有的教师也为此设计了表格,引导同学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制作出五柳先生的“个人档案”。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课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引导背诵。

第三,一些教师把重点落在课文所体现的写作示例方面。例如课文叙述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以“不”字切入,多用否定句,语言简约凝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春霞老师从《五柳先生传》的九处关键否定句入手,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最后举一反三,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二、评议

1.如何看待五柳先生这一形象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传记,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人物形象的解读。“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五柳先生传》是否是‘实录’?”是在教师备课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中都认为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五柳先生传》并非陶渊明的自传,鲁迅曾经提出“陶渊明对仕途仍抱有希冀”,认为他并非“真正的隐者”。叶治曾提到,“五柳先生是陶渊明虚构的人物,但对他生活的描述却反映出当时陶渊明真实的生活状态。”陶渊明赋予五柳先生的形象意义,就是他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综合大家观点,可以明确的是《五柳先生传》表达了陶渊明的做人理想,托五柳先生之言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坚守精神家园和道德底线,在乱世中不与俗物同流合污。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

“不求甚解”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原意是读书不拘泥一字一句的解释,不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大意,整体感知,融会贯通,是陶渊明极具个性的读书方法。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这种古今意义的差别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引入陶渊明的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晰这样的读书方法源何而出。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总结自己的读书经历“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而读书“有得”,即从书中获得感悟、启迪,在广博的书海中兼容各家,融会贯通。这样独树一帜的读书方法与魏晋时代的读书风气大相径庭。陶渊明“不求甚解”,“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会,失孔子之旨”,是对穿凿附会之风的一种调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是对清言谈玄之风的一种揶揄。

参考文献:

[1]陆精康.《五柳先生传》备课参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1.4

[2]陈玉秋.《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J].黑河教育,2011.02

[3]李荣艳、李文平.《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J]在线教育,2012(4)

[4]柴琼芝.《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实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