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入理解语文实践的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入理解语文实践的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落实学生的语文实践。

一、什么是语文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由此可以得到语文实践的定义:语文实践是个体关于语言方面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这里提到的“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语言蕴藏的人类丰富文化内涵:这里提到的“实践”即人自觉自我的行为,是人生命本质的具体表现;这里提到的“语文实践”,界于语文课程范畴,即学生个体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方面所表现的、能动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一切行为。具体讲,语文实践要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语文实践要指向语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识字写字等一切行为;语文实践是感性的,要求学生在直接接触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增强语言感受力,从而获得相关语文知识、能力、方法等。语文实践要摒弃那种偏离语言、机械重复、缺乏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习题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效实现语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又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如,学生只有在独立识字的实践中才能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只有在阅读感受的实践中才能提高阅读感受的能力;只有在朗读表现的实践中才能有效提高朗读表现的能力……同样,学生的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离不开习作、口语交际的实践。语文实践量的积累一定是语文实践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课程标准还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预示着学生语文实践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直接地、大量地接触语文材料,要促进学生对既有知识经验的重新加工,对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才能逐步实现“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目的。

语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实践必然大量、反复接触语文材料:必然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必然获得个体语言生命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必然促进个体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由此,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态,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反映,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离开语文实践,便将丢失语文课程的实质。

语文实践的价值。语文实践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可以学习语文知识、丰富文化底蕴;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可以领悟思想、发展思维;可以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可以审美品味、陶冶情操等等。如,同样是朗读课文,可以有理解、积累、运用、思维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不同价值取向的朗读,则会有不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语文实践多元性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不同能力培养的关注,而且还表现为多元价值的整体效应。如,阅读实践给予读者的不单单是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有多方面的涵养:情感态度、文化内涵、观点思想、思维方式、语言风格、词汇句式、韵律节奏、艺术审美、视角观察、形象冲击、意境想象、意蕴品味等等,这些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能力、气质、品格、志趣、性格、信念、意志、涵养、风度等等。同样,书法、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也都会在一定层面上产生相应的整体效应。追求语文实践的多元价值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关键作用。

语文实践是个体的自主行为,这是语文实践的特性。语文实践的感受与体验是不可替代和传递的,必须由个体亲历语文实践才有相应的感受与体验,并且个体亲历语文实践的次数与获得相应感受体验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个体语文实践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即大量的语文实践必然促进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亲历性、反复性是语文实践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语文实践具有不同的层次:第一是基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然状态下学习的语文实践,主要追求体验与发现:第二是个体在获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感受性学习的语文实践,主要追求语文的感受与积累;第三是个体在目标导向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语文实践,主要追求语文知识向语感、能力的转化。以上第一层面的语文实践是基础,第二、三层面的语文实践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起关键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后两个层面的语文实践。

二、如何落实语文实践

(一)面向全体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个别学生学习反馈与全体学生语文实践的关系,让个别学生反馈,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全体学生更好地投入语文实践,并非为了展现课堂“教学效果”。事实上,个别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不能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状况的,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实践,这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基本保障。

面向全体是语文实践“亲历性、反复性”特性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实践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语文实践的“亲历性、反复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加强和落实每个学生的语文实践。任何脱离语文实践的知识、内容讲解,都是偏离语文教学目标的;任何忽视面向全体语文实践的教学,都是无效或低效的。

面向全体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结构的组织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管理与调控等,都应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要求。如,识字教学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独立识字,就比统一集中教学生字的效率高,因为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自己不会的字(包括课文的生字和回生字);初读课文提出多层面的学习要求,就比提出单一要求的效率高,因为学生的学习更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习作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习作的实践,就比听师生问答式的“说作文”效果要好,因为习作能力是在习作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而并非从他人“口头作文”的“听说”中获得习作能力的,等等。

(二)坚持自主合作

自主即个体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积极状态。自主是由个体内在因素决定,而并非外部形式决定。自主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主”,而是追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状态。语文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有效性的保障。

合作即个体之间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关系。我们追求的是合作的精神实质,即追求个体之间的相互默契(共同的信念、志向或目标等)、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以及相互间宽松愉悦的氛围等等,而并非只是追求合作内容(具体事项)的结果,更非为所谓“合作形式”而合作。如,合作学习则是同学之间为了共同发展而建立起未的相互尊重、相互勉励、相互学习的密切关系,即让每个学生能由衷地欣赏他人的学习行为及其成就;每个同学还能为得到他人的欣赏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就——成为学习发展的共同体。

自主合作强调个体与共同体相互发展的关系。自主既是合作的前提,又是合作的存在形式:合作既是自主的动力和目标,又是更高层次自主行为的表现形态。自主合作充分反映个体和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况。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