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小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都是孩子们求知的重要场所,关注课堂,使学生不仅有知识,还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差异争论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都是孩子们求知的重要场所,关注课堂,使学生不仅有知识,还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差 异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每名学生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着个性差异,在课堂上恰恰因为他们存在个性差异使探究过程、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多姿多彩.
如在教学退位减法的课上,让同学们探讨“16 - 7 =?”怎样算才又快又准,同学们在组内介绍完自己的算法后,纷纷举手想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好算法,有的同学说用数数的方法,从16里面拿走7;有的同学说先想加法再算减法,先想7加9等于16,再算16减7等于9;有的同学说用连续减的方法,因为6减7不够减,就先用16减6再减1;还有的同学说先用10减7再加6;还有的同学到黑板板演了还没学到的用笔算进行计算的方法,并把算理讲得非常清楚,令人惊讶!当老师和同学还在惊讶中时,一只小手又高高地举了起来,这名同学说:“老师,其实还可以更简单点,不用笔算,个位6减7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就直接在1的头上点一个点,这样就不会忘了退位,然后10减7等于3,3再加6就等于9”……教师不禁惊叹于个性的差异而绽放出惊人的智慧. 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呈现算法多样化,同学们在探究中相互吸取好的“营养”,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争 论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名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 争论,恰恰能使学生这一本能得到满足,争论在数学课堂上有其特殊的意义,它只是一种手段,一个环节,一个过程,每一个参与争论的学生,精神必然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因为无论是自己的立论,还是对他人的破论,都需要悉心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吸取营养,都要集中注意力听取别人的论述,或补充,或支持,或反对,使自己的争论更具有针对性,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之正确,这样就使学生在争论中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把知识扎扎实实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了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出示两个边的长短不一样、大小一样的角让学生判断. 一开始学生没多加思考就直观地认为边比较长的角较大,过了一会,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一样大,但有的同学仍坚持边较长的角较大,这时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争论,让立论和破论的双方都用自己的想法辩证对方. 认为边较长的角较大的同学代表说:“长出来部分大所以角就大. ”而认为两个角一样大的同学代表就指着课桌的一个桌角比画着说:“看,这桌角现在看起来很大,但如果把这个角从桌上砍下来,你就会觉得它变小了,其实还是这个角,它的大小没变,只是它的边短了,所以这两个角是一样大小的. ”多有创意的想法!听完了这名同学的发言,有的同学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有的同学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自我反思,接着进行自我否定,并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还举例补充说明这两个角是一样大小的,一名同学举起三角板的直角说:“大家看,我用书遮住,只露出一点点角,我们就会觉得它很小,把书慢慢的移开,就会觉得角越来越大,其实只是角的两条边长了,角还是原来的角,没变化. ”一场小小的争论,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在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辩证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三、实践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如:在教学绘制统计图时,先让学生拿空白的统计图(一个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图)以小组为单位分工绘制本组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每个小组调查的数据都有超过10的,而统计图最大的单位就是10,各小组在绘图到一半的时候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这时老师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该怎样画,而是说:“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信心十足地表示能,老师再问:“现在喜欢吃苹果的有16人,你想出办法了吗?”这样一问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往上再画6个格就行了. ”也有的说:“画在旁边这一列.”还有的说:“我想把1个格中间加一条线,这一个格不就代表两个人了吗!”……但是这些想法都被同学们一一了,最后有学生说:“老师,把1,2,3,…10改成2,4,6,8,10,…20不就成了!也就是一个格表示2个人”经过同学的讨论同意把统计图单位换成2. 但是,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喜欢吃梨的有11人,图里没有11没法画,这时老师让各小组进行讨论,结果一致认为画一半就行了,这样小组内顺利完成统计图.
学生们在统计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统计图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将生活问题转变成数学研究对象,学生主动获取了新知,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我们只有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才能使课堂在学生思维的火花中诞生,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才能赋予课堂真正的生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