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1,我的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1,我的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焦点是刻在石头上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但我还原了它的后一半“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文章一出,引发了不大不小的反响。

《在台湾,找中国》核心是辛亥百年之后我们失去了民国范儿,台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文化火种。此篇获《旺报》两岸征文奖。

《问道钟南山》则透过大时代里的隐居潜流,映照当下的浮躁。有不少朋友看后问我,真有隐士吗?其实我说的是一种反观的能力。

三篇文章看似不经意,却潜藏在我的脑海深处。

2011年过去了,我们送走了浮躁的一年。又将迎来新的浮躁的一年。作为传统传媒人,我想提几个问题:

为什么媒体人都短命

好文章是天和地和气和,用码字为生的人的话说,这文章写得挺爽,不磕绊,不拧巴,几乎一气呵成。2011年我写的其他50余篇文章则颇费思量,修修改改,别别扭扭,写完觉得不爽,尤其是经杂志审读员痛批之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与他们(审读员通常是“老同志”或“革命老同志”)的确有价值观的不同,而且差别还不小。

2011年我的老胃病又犯了一次。胃病,这是写字人生的伴随产物。老中医把脉说我“肝气郁结,忧思过重”,且睡眠不佳。我这病很明显,不用把脉也自知,写拧巴文章写多了呗。老中医建议这般那般,我知道他的良苦用心。可这能改过来吗?改得过来还叫中国文人吗?所以该着中国文人短命。

为什么没人再看长文章

这是一个对写文章者来说重大的问题,即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个功能阅读、浅阅读时代,这个烂文满天飞的时代,这个所谓“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的时代――我们写长文章还有没有人读?或许,费劲写个长篇不如起个好标题点击量多。

我的得意之作都在四五千字以上。通常杂志栏目编辑会拒绝这样长的文章。如今文章的要求包括杂志文章的要求,都是求短,最好一个P(页),要么在一个对开P内解决。一是应当下阅读需求,减轻读者负担;二是从文章编排的角度考虑好排版。

微博体的兴盛,导致我们不做长时间思考了,或许微博碎片化思考取代了个人思考,是一个群体在思考?这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呢?

冷点如何变成热点

没有冷新闻,只有热炒作。一位老领导把媒体分为三类:三流媒体、记者追热点;二流媒体、记者追求热点背后的原因;一流媒体、记者,发掘冷点,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现在中国一流媒体、记者太少,大量的是三流的。

冷点能变成热点,关键看功夫。说它冷,却潜藏在人们心中;说它是浮云,却久久飘散不去。

传统媒体将老无所终吗

在美国2012年度CES消费电子展上,我见参会者都看手里的一个个小屏幕,读报刊者很少。据说苹果、微软等大腕儿都不热衷这类年会了。为何?这是摩尔定律在新品推出节奏上的体现,就是推出新品不再以年为单位,而是以季度为单位。谁会等上一年呢?

北京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的朋友告知,2012年有不少摊位不再续约了。因为书报刊发行生意做不下去了。发行人员去了电商搞配送,就像报刊编辑去了网站当频道主持。

传统媒体在中国是最后的堡垒。一是政策堡垒,二是人口城市化后人们需要知识的市场。但这两点越来越站不住脚了。传统媒体将老无所终吗?之后,传统媒体人去干什么?五年之后见分晓。

(作者为《新周刊》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