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采用柔性复合载体桩对已有建筑物地基加固的评析和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采用柔性复合载体桩对已有建筑物地基加固的评析和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庆阳某住宅楼地基加固工程实践,阐述了采用柔性复合载体桩对已有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和应用效果。实践证明,采用柔性复合载体桩对已有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柔性复合载体桩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

中图分类号: TU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庆阳地区一住宅小区住宅楼长约116.82米,宽约10.87米,6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7619㎡;建于1988年,“一”形布置。3#住宅楼原设计为6个单元,1单元及8号楼于89年续建完成,现7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梯三户。最大横墙间距3.60m,最大纵墙间距5.40m,1~5层层高为2.80m,顶层层高为3.05m,檐口标高为17.05m。西侧为一长约131.12米的土坡,高度3.10米,坡度75°,已修建挡土墙。2007年墙体发生较严重的裂缝,方向较有规律,墙皮脱落,局部过梁、圈梁有压裂现象,门窗不能正常关闭,外墙裂缝在1、2单元伸缩缝处呈八字形分布;在西侧边坡坡肩发现沿走向分布的裂缝,宽度较小;一单元靠山墙、二单元靠伸缩缝1~6层的二户墙体、门窗处均出现开裂现象,一单元靠山墙的墙面、二单元靠伸缩缝的墙面既有水平裂缝也有竖直裂缝存在,水平裂缝存在贯通裂缝,门窗洞口出现裂缝,沿45°线斜向发展,纵墙裂缝均为斜向裂缝,多为贯通裂缝,在横墙处向上发展。裂缝最宽为7mm。检查发现顶层墙体与楼盖存在水平裂缝,且墙体有向外倾斜现象,此裂缝宽度最大为2mm。2004年已经对2单元进行加固,采用灰土桩处理地基,处理深度4.5米。建筑物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依据《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进行设防。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该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为:

①、填土层(Q4ml):厚度1.2-2.0米。黄褐色-褐色,土质不均匀,以三七灰土为主,含砖块等,其中0.0-0.1米为砼散水。稍湿,稍密。

②、黄土状粉土层(Q4al+pl):埋深1.2-2.0米,层面高程917.11-918.07米。厚度0.5-13.6米。褐黄色,土质较均匀,孔隙发育,具虫孔及大孔隙,稍湿-湿,稍密-中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较差。

3、场地土层试验数据分析

①、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场地黄土状粉土层具湿陷性,湿陷带分布深度大于15.0米,湿陷性系数δs=0.001~0.101,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0.002~0.059。计算总湿陷量28.79-105.33cm,自重湿陷量21.48-66.30cm,在楼1、2单元区域为II-III级自重湿陷性土层。在DB1号孔区域为IV级自重湿陷性土层。边坡坡脚7号、9号孔区域黄土状粉土层具湿陷性,湿陷带分布深度大于9.0~13.25米,湿陷性系数δs=0.006~0.126,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0.002~0.076。计算总湿陷量86.65-91.53cm,自重湿陷量36.48-50.40cm,属IV级自重湿陷性土层。

②、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场地土层孔隙比e=0.6138-1.272,压缩系数a1-2=0.10~1.21 MPa-1,属中等-高压缩性土。

③、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绘制了楼勘探孔含水量、深度变化曲线图,见附图1。从附图1中可以看出,楼勘探孔各深度含水量均比对比孔DB1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孔区域在深度1.5米处土层呈饱和状态。

附图1

4、建筑物变形观测

由建筑物变形观测可以看出,楼1单元、2单元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下沉,特别在1单元、2单元伸缩缝处更为明显,相对最大下沉量大298mm;楼1单元、2单元西侧沉降均大于东侧沉降。

5、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根据场地勘探取样试验结果,对场地基础沉降及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如下:

①、场地黄土状粉土层分布很厚,具中等~强烈湿陷性,湿陷性等级为IV级自重湿陷性,局部地基处理浸水后仍具有II-III级自重湿陷性,场地未处理土层目前状态总体呈中等-高压缩性,具IV级自重湿陷性。雨水、生活用水、管道水下渗时,该土层仍将产生严重湿陷沉降。

②、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楼勘探孔含水量均比对比孔DB1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推断发生过漏水、跑水等情况。孔区域在深度1.5米以下土层呈饱和状态,也是发生漏水所至。由于漏水产生湿陷附加沉降,土体浸水程度降低产生不均匀沉降。

③、西侧边坡基本稳定,但坡角未做排水沟及地面硬化处理,坡顶砼地面有顺坡向裂缝。

综上所述,该场地楼房墙体、圈梁裂缝原因主要是地基土黄土状粉土层具湿陷性,且地基处理深度不够,场地雨水下渗、管道、生活用水下渗造成地基土湿陷沉降,引起地基不均匀下沉所致。

6、建筑物加固建议

1)、主体结构加固建议:

楼1、2单元主体变形及构件破损主要是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建议应尽快对该楼的一、二单元进行主体结构的加固处理。

2)、地基加固处理建议

1、对该楼的整个地下管沟系统进行检查,对有隐患的管沟及上、下水和暖气管道及时更换处理,保证管沟为严格防水捡漏管沟。

3)、对楼1、2单元基础以下黄土状粉土层进行地基处理,可采用部分消除湿陷性,严格防水措施。地基处理应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规定,建议采用灰土挤密桩或复合载体桩等方法进行托换处理,处理深度不小于基底下6.0米,目前地基土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为16.6%和17.1KN/m3。

4)、边坡加固处理措施建议

该边坡高度3.10,土质较好,坡顶距6层建筑物约5.0米,坡体基本稳定,但由于坡体土层具IV级自重湿陷性,建议对地面进行砼硬化处理,做好防水、排水措施等。坡面应清除覆盖植物,鉴定墙体是否有变形破坏现象,若没有变形、破坏现象,墙体可不进行处理,否则应进行加固处理。

7、地基加固设计

1)、楼1、2单元地基加固采用柔性复合载体桩进行地基处理,成桩直径800-1000mm,中心距1000.0mm,长度7.8米,压实系数不小于0.93。要求复合材料载体桩填料配合比:1.0m3填料主要为三七灰土,其中掺入水泥用量50kg,彭润土50kg,彭胀土10kg,水玻璃5kg及少量骨料、生石灰等。

2)、原条形基础底面用C25砼梁进行基础托换处理,地基加固砼梁尺寸、配筋见附图2。

附图2

3)、灰土桩及砼梁应间隔进行施工,间隔距离不小于1500mm,保证已有建筑物的安全。

4)、地面开挖部分待砼梁施工完成后上部用素土进行夯实回填,压实系数不小于0.90。

5)、施工过程应注意安全,遇见异常情况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共同协商解决。

6)、施工质量应按相关规范进行质量检验。

8、上部结构加固设计

根据目前现场勘察及鉴定的情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了上部结构不同程度的墙体裂缝及其它部分构件的破坏,因此在上部结构加固前,首先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并对该楼进行沉降观测,在确认地基沉降已趋于稳定的前提下,再进行上部结构的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