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甘肃样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甘肃省委省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以提供社会化服务、培养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探索形成了在生态扶贫战略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模式
在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民勤模式”。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农业人口23.7万人。民勤县农广校依托“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是充实农村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农广校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选聘专业教师、农技人员、乡土专家等组成导师团,采取导师定项指导服务,对口教育培训职业农民。几年来,农广校培养的297名农民中专生中,117名被聘为村农民技术员、科技助理员,稳定充实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人才队伍,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
二是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农广校开展了“六位一体”的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免费给每位新型职业农民赠阅《民勤新农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手机科技短信群,定时发送科技短信;设置“12316”农技服务热线,全天候接受农民的服务咨询;农广校专兼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农业科技直通车巡回现场指导,在田间地头为群众解答问题、提供便捷服务;主办《科技服务苑》电视专栏节目专题讲座,为农民提供图文并茂的知识讲座;开办农民图书室,供农民随时查询所需专业技术知识。
三是建立对口帮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农广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技术人员包村包点,田间地头现场示范,进户入棚巡回指导,对学员进行对口帮扶。做到“面对面”技术知识培训和“手把手”现场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提高培训效果。
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安定模式”。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市区中心,2012年以来,紧紧围绕粮食种植、畜禽养殖、蔬菜生产三大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有志青年、农科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营造有利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良好环境。遴选1000名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着力开展“四扶持”政策:
一是从项目上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牛羊大县建设项目、农机购置补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倾斜。
二是从资金上扶持。区财政每年安排3个100万元,用于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土地规模经营流入大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奖励补贴:每年安排100万元,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中的养殖大户饲草料加工机械进行购置补贴,引导群众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提高草料机械化作业水平;对土地流转大户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经营规模较大的流入主体给予5000元至8万元的奖励补助;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蔬菜种植大户每年安排100万元,主要用于蔬菜种植大户设施基地建设,鼓励农户建造温室大棚。
三是从融资上扶持。采取贷款贴息和加大农业保险的方式,扶持扩大生产规模。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信贷支持力度,适度放宽对养殖、蔬菜种植大户的信贷准入,特别是“双联”惠农贷款重点向养殖大户倾斜,确保90%的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合作社的,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减免营业税收。
四是从服务上扶持。对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农技人员一对一“保姆式”技术指导和跟进服务,做到理论问题详细解答,技术难点现场指导,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力争达到“培训一人、扶持一人、育成一人”的培育效果。
二、甘肃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样板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了农民增收,对于西部地区扶贫攻坚和生态治理有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推产业调整升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了农民专业技能和科技文化素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倾斜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安定区太平村养羊大户王守成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系统学习了科学养羊知识,在“双联惠农贷款”政策的支持下,新建了高标准的养殖场,养殖规模从原来的100多只扩大到600多只,带动周边养殖专业户达130多户,并自发组建太平村养殖专业协会,形成了集技术培训、饲料供应、市场营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扩大升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平台,促使他们改变传统耕作模式,牢固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理念,促进收入快速增长。安定区符家川镇农民党春香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培训班后,通过政府大力支持,流转土地2048亩,投放鸡苗3万多只,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养鸡产业每年纯收入达30万元。她还通过政府担保,金融贷款100万元,承包日光温室138座,流转土地400多亩,发展设施农业,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2013年安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0元,比上年增长了19.8%。
三、甘肃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造了符合实际、符合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扶贫新战略
一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政府行为。成立了“甘肃省农民培训管理办公室”,对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系统规划、统一部署,改变了过去农民培训多部门各自为战、一事一训的模式;整合全省农民培训项目,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全省农民培训量化考核评价办法》对培训机构进行量化考核,实现培训过程公开制、培训任务动态制和培训机构进退制,以考核工作促进培育工作,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民培训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
二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生态扶贫新路径。选择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切入、主体突破、持续帮扶”为发展模式,实施农业转型升级战略。通过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由新型经营主体对周边农户进行持续对口帮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生产经营。确定科教部门和农广校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推动主体,科教部门作为领导部门负责制定培育政策、规划,与政府部门对接,农广校作为委托机构实施教育培养、组织筛选、认定管理等具体工作。
三是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升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紧密结合各地农业产业现状、农时季节、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采用农学结合、模块教学、跟踪服务等多种培训指导方式,构建以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制度。利用电视讲座、互联网远程培训平台、科技直通车、农民田间学校、包点包村包户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农民“常学习、受指导、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聘请农业专家,抽调农技人员组成服务小组,深入生产一线,严把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关口”,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