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桥吹打,青山深处的天下第一唢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桥吹打,青山深处的天下第一唢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绵延的青山深处,突然响起声振云霄的马鸣,其间还伴随着清脆的马蹄声……其实,那不过是十几个粗犷的农家汉子,站在空旷的山地上,如醉如痴地吹着唢呐。

在唢呐声里,一群野性十足的骏马奔向山峦、奔向平坝河谷……而号称“天下第一唢呐”的“青山莽”,就出自这里。

千家响唢呐,十里传鼓声

万盛区金桥镇丘陵起伏,山清水秀,农事发达。近年来建成的青山湖湿地公园,波光粼粼、白鹭翩翩,金桥吹打就孕育在这青山绿水之中。

金桥镇毗邻綦江县永城镇、巴南区接龙镇,这一区域是重庆民间吹打的“金三角”地带。据考证,綦江永城唢呐吹打,有300多年历史,属于“蚂蜂派”。他们在吹奏唢呐时,用喉头的颤音,发出蜜蜂的嗡嗡声,还要讲究喉舌弹吐、手指弹打、气功轮换等等技巧,甚至可以连续吹打数小时。

巴南区的接龙吹打,经过400多年的传演,有了很大发展。它包括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品类,还有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等七个乐种。

金桥吹打起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由于发源地在青山乡(原属贵州桐梓,1955年划入重庆万盛),所以原来的名字叫做“青山吹打”。1992年,万盛区青山乡与金桥乡合并为金桥镇之后,“青山吹打”就改名为“金桥吹打”。

金桥吹打与农村生活方式紧紧相连。吹打的仪式可分为婚庆、寿庆、丧礼、祭祀、节会、农事等等类别。在演奏技艺上,按吹法和打法的不同组合,可分为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刁散打、竹叶吹奏、口哨形式,而可以吹打的曲牌,有1000多个。

在金桥镇里,最有意思的吹打与娶媳妇有关――接花轿时,他们给新娘吹《花大姐》、《赖烦些》、《花幺妹上轿》;在抬花轿的路上,路窄拥挤时,他们吹《九流星》、《慢慢梭》;来到新郎家门,他们吹《哪里哪里抬起来》、《霸王安席》;送入洞房时,他们吹《采花》、《交杯酒》、《贺新娘》……

山冈上创立“马风派”

与其他吹打流派相比,金桥吹打更显阳刚之气,以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强的“马风派”演奏风格享誉渝南黔北。著名音乐家、原重庆音协主席叶语曾经评价:“马蹄阵阵,马声昂扬;青山吹打,荡气回肠!”

据史料记载,金桥镇在西汉时属夜郎国边缘,唐时属夜郎县(贵州桐梓),巴文化与夜郎文化在这一地带交汇。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南平僚和濮人民族。《太平御览》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可见最早的巴渝舞、夜郎舞是战争题材的“武舞”,而金桥吹打明显带有巴渝和夜郎武舞的流风余韵。

清道光初年出生的刘多二,是马头桥村漆匠沟人。刘多二是金桥吹打“马风派”的首创者――某一天,刘多二率领乐班到綦江莲花乡做完丧仪回家,途经马鞍山的时候,时逢夏末,凉风阵阵,刘多二就拿出唢呐来吹奏。谁知哨管坏了,刘多二便用麦秸试吹,谁知麦秸发声清脆,酷似马叫。刘多二大感惊奇,环顾四周,发现乐班坐在马鞍山的马颈上,他灵机一动,当场决定创立唢呐吹打“马风派”。

后来,刘多二与鼓师刘云池合作,经过艰苦摸索,终于演练成功,以唢呐声摹拟马嘶声,以鼓声摹拟马蹄声。比如在演奏《疾马锣》时,领吹者口含唢呐,抬头挺胸,手推唢呐向上,如同骏马前蹄腾空,头向上昂扬,如马嘴怒嘶;同时,一人敲鼓,两人敲锣,发出“得格斗、得格斗”的马蹄之音,尤其当曲至高潮的时候,听上去如同万马奔腾,荡人心魄。

“马风派”唢呐吹打,经过了刘多二、刘汉卿、向义云、向紫钦、翁庆华五代传人,曲目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在周边产生了广泛影响。

唢呐两代宗师:向紫钦和翁庆华

金桥吹打第四代掌门人是向紫钦,第五代掌门人是翁庆华。这两位在曲牌创作、乐器改进、演艺创新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向紫钦生于上世纪20年代,只读过几天私塾,但天份极高,集吹打、书法、刻字、漆匠、石匠、篾匠、泥瓦匠等各种身份于一身。向紫钦首创三台(次高音唢呐)与头台(次中音唢呐)合吹,再创莽台(低音唢呐)与高音、中音唢呐合吹,使金桥吹打几百年沿袭的两人合吹、五人合奏的单调技法,发展成为十几人合吹、上百人合奏的盛大局面。

向紫钦还发明了“浪荡词”的记谱形式。“浪荡词”与黄色无关,是用“啷”、“当”、“罗”、“底”等汉字标注吹打音符。在此之前,金桥吹打没有曲谱,只能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1957年,向紫钦率领金桥吹打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农村文艺调演,以一曲自创的《闹春耕》赢得满场喝彩,被推荐进京演出。但遗憾的是,主力鼓手封树勤遭遇车祸,致使进京受阻……直到向紫钦去世20年后的2010年6月5日,金桥吹打终于进京,到央视参加《民歌•中国》节目录播――气势磅礴的金桥吹打《急马出山》,把“马风派”艺术演绎得尽善尽美。

翁庆华是向紫钦的嫡传弟子,他从小就爱好吹打,20岁时,小有名气的他就被向紫钦收为弟子。翁庆华主持金桥吹打后,注重博采众长,先后向8个知名艺人学习,为金桥吹打改编创作了100多个曲牌。据翁庆华的嫡传弟子、今年70岁的吹打队员张光华回忆,翁庆华曾得到著名音乐家叶语的指点。1958年,叶语被打成“”,在万盛九锅箐农场接受改造。翁庆华请叶语指导,两人合作创作了《青山水落音》和《快乐的山村》,如今,这两个曲牌仍是金桥吹打的保留曲目。

青山莽”:天下第一唢呐

2006年元旦,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金桥吹打有31件乐器精彩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山莽”唢呐,它体形庞大,长4.5米,喇叭口直径达1.8米,演奏时需四五名壮汉合力抬起,号称“天下第一唢呐”。元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重庆:天下第一唢呐》为题,对“青山莽”进行了专门报道。

金桥吹打的乐器都是艺人自制的。唢呐和鼓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十分辛苦。据万盛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令狐克强考证,一支普通的唢呐要经过选材、风干、切割、绞管、车圆、钻孔、编喇叭口、刮灰上漆、安气盘、装麦哨等几十道工序;一面鼓也要经过采鼓桶、削牛皮、绷绳、定音、上钉、套箍等若干工序。目前,金桥镇唢呐制作高手是60岁的向士林和30多岁的尚世田。而天下第一唢呐“青山莽”就出自尚世田之手,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做成。

(感谢金桥吹打队员张光华、张登洋等提供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