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寒地黑土区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寒地黑土区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绥化市北林区地处黑龙江省腹地,位于东经126°25′~127°23′,北纬46°19′~47°09′之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产粮大区。近几年来,北林区为扭转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局面,高度重视处理好农业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关系,着力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的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生态农业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全区农业生产总值实现52.4亿元,增长17.7%;畜牧产值实现24.4亿元,增长29.3%;占农业总产值的46.6%;粮食总产实现23.2亿斤,增长7.3%。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烤烟面积4.6万亩,烟农实现收入9100万元,烟叶特产税实现2007万元;林业产值实现1845万元,增长12.9%,森林覆盖率达11.5%;生猪、肉牛、大鹅饲养量分别发展到242万头、26.1万头和510万只,分别增长11.5%、6.1%、25%,拉动农民增收7.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共实施重大工程项目17个,特别是总投资2.66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建设,对兴福灌区长山支干和兴和灌区各类渠系及配套工程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建硬质化渠道55公里,增打改造机电井456眼,架设配套输电线路45公里,平整土地3.9万亩,组建农机合作社21个,投资额度之大、建设标准之高、功能配套之完备,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已成为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亮点。

2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长期以来,全区农业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三化(盐碱化、沙化、退化)”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生产后劲不足,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2.1 科学区划

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措施相一致的原则,根据地域分异性,把全区划分为三个生态农业区。

2.1.1 西南部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以农业为主,气候条件比较湿润,降水较多,地形条件比较复杂,东部丘陵,中部漫川漫岗,西部地势低洼。我们提出的治理模式:培肥地力,大搞生物、能源开发建设工程,建立高产稳产田。主攻方向是:调整作物布局,以玉米、大豆为主栽作物;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稻生产,建立本区养鱼基地;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加快能源(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粮林牧企、渔瓜果菜、庭院经济”等综合经营型、能源型生态模式。

2.1.2 中部冲击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位于呼兰河与诺敏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特点是地势低洼,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好。在种植业上我们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建立优质米和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并建成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在林业上,利用我区境内六河九岸及渠、堤旁等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薪炭林;在畜牧上以发展生猪生产基地为主,利用沿河的天然牧场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业;在渔业上,对自然沼泡进行改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面,大上养渔业,扩大精养面积,形成我区重点养鱼基地。

2.1.3 北部丘陵漫岗生态农业区。该区特点是地势较高,无霜期短,地形复杂,东部丘陵、西部河漫滩,丘陵坡地之间有荒沟,水土流失严重。我们重点加强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形成以农为主,粮林牧企并举,坡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的框架结构。在工程措施上,丘底缓坡横山打垄,漫川漫岗陡坡修筑水平梯田、缓坡梯田,建立较为完善的农田周围、路渠两侧,梯田坝堤防护林体系;在耕作栽培措施上采取深松或浅翻的土壤耕作方法,保持耕层土壤;在生物措施上通过大力发展生猪、黄牛生产,实现了以牧促农、以农保牧的良性循环;在水利设施上强化利用维修东津、后八等大中型水库,提高蓄、堤、灌、保的能力。

2.2 重点推进

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途径,要把握重点,下大力气抓好影响全区生态系统大循环改善的几项重点工程。

2.2.1 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粮经瓜菜工程。

2.2.1.1 以位于呼兰河、诺敏河之间及呼兰河南岸、诺敏河北岸的狭长区域(包括双河、秦家、五营等乡镇)为中心,大力推广旱育稀植配套技术工程,充分发挥该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区水稻栽培面积已发展到85万亩,年产稻谷50万吨左右。

2.2.1.2 以北林、东兴两个城郊办事处为中心积极发展日光棚室蔬菜生产工程,现已发展露地及地膜蔬菜50万亩,日光棚室面积达262万平方米,年产蔬菜12亿公斤左右。

2.2.1.3 实施以垂直结构工程与时间结构工程有机结合的“玉米间作矮棵作物的通透栽培技术”,形成了粮粮、粮薯、粮菜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每年推广应用10万亩左右。

2.2.1.4 以红旗、西长发、永安等乡镇为中心的“瓜类提前、延后栽培技术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日光能和土地,延长和加大瓜类供应的时间和区域,成为我区新的农村经济生长点。

2.2.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水平,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一是投资2.66亿元建设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项目,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委书记吉炳轩,全国财政、农业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以及省内外考察团,先后到项目区进行了检查指导和考察学习,都给予了高度赞誉。二是有计划的对老的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对全区264公里的防洪堤进一步加固,增强了排灌功能;提高了5处自然灌区、1处抽水灌区、25处机电抽水灌区的灌溉效能。三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修建新的水利工程,使全区大部分土地形成渠系相通、设施配套、排灌自如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2.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植树绿化工程。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我区在继续狠抓育苗的基础上,注重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以及实施“三田(梯田、条田、方田)”、“四旁(路旁、村旁、水旁、宅旁)”绿化工程等项目。在漫川漫岗平原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建立起一个以田、路、村相联,网带片结合的南北35公里,东西70公里的防护林体系。在低洼、半低洼地区,因水资源较为丰富,大面积营造薪炭林,辅以用材林、经济林,做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在低缓丘陵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重点发展水保林,用材林。全区林地面积达41万亩,农田防护林6.0亩,水土保持林1.6万亩,薪炭林16.1万亩,防护林总长4500公里,网格田(500米×500米)9700个,森林覆盖率达11.55%,这样的森林生态格局,对防风固土、保持农田、涵养水土、优化农业宏观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4 加强区域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工程。我区有281万亩耕地,其中平岗地142万亩、低洼地108万亩、坡耕地31万亩。由于十年九涝,旱田作物几乎连年受灾,“洼改水”是改造我区中低产田的最有效措施,通过对50万亩中低产田的“洼改水”,进一步扩大了我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相应治理。治坡分三种情况:缓坡长坡地采取调整垄向,多松少翻的耕作措施,修筑地埂、挖截流沟营造灌木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坡度较陡的耕地采取梯田、条田制;对那些坡度很大,黑土层薄、产量低、边远不易管理耕地,采取逐步退耕还林,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我区四方台镇的梯田区、张维镇的条田区,永安镇的涝区综合治理等区域正在形成规模。

2.2.5 促进良性循环的畜禽基地建设工程。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建立农林牧协调的复合农业系统结构,我区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首先从活跃畜禽产品市场入手,完善销售体系,先后兴办18个大牲畜交易批发市场和21个畜禽产品中介组织,完善了外销市场;第二,加快畜牧经济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进南京雨润、国外康达尔等集团企业,年可屠宰加工肉牛100万头、生猪300万头、肉鸡和大鹅500万只以上;第三,建立相应的子系同工程―基础母本工程,为社会提供了的优良母畜、种畜和种禽。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畜禽培养―商品畜禽养殖―加工―销售”的畜牧业经济产业化结构。

2.2.6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纽带和重要结构单元,我区长发镇和平村建太阳房一条街,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沼气池32口,节柴灶238个。全村每年节省秸秆115.5万公斤,折合标准煤近500吨,这些秸秆可发展奶牛450头,羊1500只。这个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初步形成了粮牧渔能协调发展模式即以粮草促牧业发展养殖业,粪便变沼气,沼气供应生活用能,沼渣养鱼肥的良性循环。全区现已建设民房、校舍、敬老院等各类太阳房9.2万平方米,日光温室2385栋,17万平方米,日光大棚6997栋,9.4万平方米,日光畜禽舍20万平方米,累计开发太阳能5亿兆焦,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创造了条件。

3 结语

建立持久永续利用的农业生态模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把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最终实现投资少、耗能低、产出多、效益高和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