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共治理视野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共治理视野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利益诉求多元表述的时期,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肩负着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任。然而,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信用匮乏问题日渐突出,其中,我国政府公信力是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探究公共治理视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冢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公共治理 政府公信力 路径选择

1.公共治理:现代政府理性而有效地治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一种新的公共治理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勃兴,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打破政府唯一权利中心格局,通过行政、法律、市场、谈判合作等手段治理社会性公共事务,以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实现善治目的。公共治理理论的出现与勃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政府运作和治理方式选择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政府理性而有效地治理方式。

2.政府公信力:政府能力建设的关键、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诚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诚信和公信力建设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问题,完善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

2.1公信力是政府能力建设的关键

政府负有对社会生活全面、系统的管理责任。政府的执政能力依据政府权力和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动员、组织、实施、承担自身法定职能的具体行为,实现管理目标。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政府治理行为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政府公信力是维系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支柱,它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建设及运行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是政府能力建设的关键。

2.2公信力是政府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政府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公信力,这是政府合法性的体现,如果政府的公信力遭到质疑或公信力缺失,政府也将失去存在的合法性根基。政府公信力更多依靠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主动性争取,政府不能强求公众信任自己,只能通过积极的治理行为,公正、有效、民主的治理程序和治理结果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提升政府公信力是维护政府诚信和政府信用的基本途径和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2.3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

政府信用的范围广、内容复杂,影响很大,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具广泛性、深远性,政府作为国家管理的实体存在,其活动和形象对于全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政府公信力在现代公共生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3.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机理分析

公信力是决定政府能否很好地进行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关键,它受行政成本的高低、政府绩效的优劣、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唐云峰、宋国庆教授曾在年初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在权利的合法性获得、治理理念、治理效果及公共服务提供上比较能够获得公众认可,在贪污腐化、工作透明性和民主化、公平公正、信息交流,特权意识等方面普遍不能得到民众认可。

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某些制度缺陷、政策冲突,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症结如下:

(1)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导致腐败滋生。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掌握权力的民主政府也有可能侵害人民的利益。因此,缺乏有效制约,脱离了外部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行使也就为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可能。

(2)政府信息缺乏足够透明度,行政行为不规范。信息公开和透明的程度决定了民主程度的高低,政府信息公开,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把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信息的整个程序都公开透明,如果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信息不公开,或者政府工作人员行使权力不透明、不规范,必然会损害政府形象。

(3)政策的前瞻和制度的迟滞造成责任不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解决好政策前瞻性和制度迟滞性的矛盾,没有制度保障的政策必存在很多漏洞。没有承担行为责任的制度保障,政府部门在服务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公共权力滥用、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4)社会利益多元化、民众依赖心理及政府宣传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当人民群众各种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对政府政策产生了质疑。政府宣传不到位,使人民群众对社会问题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把各种社会矛盾简单地推卸给政府。

4.政府、公众、社会、制度等多方联动:公共治理视野下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

新时期,建立一个取信于民的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应通过政府、公众、社会、制度等多方联动来实现。

4.1强化服务理念和诚信原则,完善政府形象。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息息相关,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促进政府合法性根基的巩固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政府应积极强化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理念,运用大众媒体影响公共舆论,获取公众的支持和认同。政府要善用现代网络传媒双向互动,增强服务意识、恪守信用,树立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

4.2完善制度法规、健全问责机制。法律是维护正义的砝码和构建政府信用的基础,目前我国法制建设仍然存在盲区和漏洞,一些违法乱纪、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温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中指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行政问责制是改进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

4.3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行政公开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根源在于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行政公开机制,公开政府重大决策的过程和内容,提高人民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通过政府网站等多种方式公开法律法规,加大普及力度;公开行政标准、办事程序和结果等,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4.4利用网络平台,增强双向互动。政府应积极利用网络实现信息化治理和“双向互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引导网络民意表达。特别是在应对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要及时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渠道权威信息,用真诚行动赢得公众的认可和谅解。

4.5提升公民素质,完善公民参与管理和决策程序。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离不开自身行政能力的改进,但同样离不开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只有公民具有高度的公民精神才能实现管理的高效,即高公民精神与高职业主义才能形成公民友爱与相互信任的有效管理的环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完善公民参与管理和决策程序,建立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使公民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施政行为,提升公民的认同感及对社会的信任感。

公共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权力的多中心化、治理手段多样性和信任合作的治理机制。政府是国家公权的承载者,在转型期的社会建设中,重塑政府公信力时,要考虑政府、公众、社会与制度等多方联动,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基金项目:论文获校优青基金资助,课题名称:公共治理视野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2011Q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