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规划中生态设计方法运用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规划中生态设计方法运用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资源消耗快速增长、自然环境持续恶化、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枯竭,这些都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延续和生存下去的紧迫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也就成为一种极其紧迫的需求。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日益突出的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资源消耗快速增长、自然环境持续恶化、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枯竭,这些都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延续和生存下去的紧迫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也就成为一种极其紧迫的需求。下面我主要从建筑、场地、交通网和景观四个方面探讨生态设计方法运用,建筑、场地主要对应于地段级尺度的城市设计,交通网和景观主要对应于分区级、城市级尺度的城市设计,以上四方面将共同构成了点-线-面的城市生态构架。

1 建筑的生态设计

1.1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布局设计

建筑群体的布置应根据主导风向、盛行风向、污染指数进行功能分区布局,利用地形、开敞空间设计通风走廊。布局还应尽量和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结合,保护基地的生态资源,结合场地地形、水体、植被、生物进行设计,建筑的功能、造型、轮廓线与自然因素相协调,利用地形的起伏创造建筑空间,从视觉和形体上使构筑物融入大地景观之中。另外,紧凑的总体布局,简约化的平面,还可以起到减少土地浪费的效果。

2 场地的生态设计

生态化的场地设计需要对环境影响相对较低的规划和建设,帮助修理和恢复场地系统。

2.1适应性设计

改造地貌和利用地形相结合,顺应地形设计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施工开发成本。 自然资源以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场地内外与其他自然系统建立邻近网络,从而创造更大规模的环境系统。顺势修筑道路系统,保存大部分原始标高,主要交通和功能与地形适应,建筑顺应等高线设计或采取跌落、退台爬坡、错层、掉层、架空、地面半过渡空间、地下空间等手法处理有坡地段。

2.2保护性设计

认知周边环境,不对场地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就无法对场地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正确评价。保持原有地貌、植被和动物;通过评价建立生态分区。结合自然地形营造地域特色,创造步行者的空间和步移景异的景观,保留现状线型、凸现山地轮廓线,显露自然景观。

2.3 有利于水循环的设计

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城市降水之后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地下水也未得到补偿。可以通过屋顶蓄水、环境场地的“软化”等方式顺应水循环过程,使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国际上生态城市建设中要求地面应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80%的地具有透水功能。还可以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路面上有孔隙,孔里种上绿草)。对土壤渗透性大的场地,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另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不能进行高密度开发,尽量维持场地的原生过程,避免“建设性破坏”。

3 交通网的生态设计

在城市尺度,生态理念也体现在交通网的设计上。交通所需能源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而城市交通能源的需求量取决于城市的结构、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3.1综合通网络设计

以互相贯通的多种交通方式来减小交通的负面影响,高效的外部交通联系与有机的内部交通组织相互衔接,形成高效便捷的环型网络交通系统,最大限度地缩短区内各处的交通距离,便捷快速地与外界往来沟通,实现交通方式间的综合互补。通过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快速轨道交通组成多层次、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控制私人汽车交通,改善步行区环境设施。互相贯通的多种交通方式不仅显著地改善了交通关系,而且明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以被誉为生态城市典范的巴西库里蒂巴市(Curitiba)为例,30多年前,同世界许多大城市一样,库里蒂巴被人口、交通、环境等问题所困扰。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它根据生态城市模式进行了城市改造。逐步拓展了一体化交通网络、道路网络,并采取了致力于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活质量的各种土地利用措施。城市外边缘是大片的线状公园绿地, 现在已被誉为生态城市的典范。

3.2公共交通

鼓励人们更多乘坐公共交通,把邻里凝聚力、社区文化,历史保护,公共安全以及社区复兴等设计目标都考虑在内,增强机动性,改善环境,设置公交专用道,通过大容量的公共交通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提高出行效率,节省能源,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结合公交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如模式,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发展。上一小节提到的库里蒂巴市的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UTTP)的推崇,避免了大多数城市依赖于小汽车的城市发展定式。

4 景观的生态设计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1939年提出的,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作为研究的对象,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4.1 景观格局

城市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体,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景观格局又作用于生态过程,影响物种、能量及信息传递,在景观中不仅要注意保持其生态过程的连续性,而且应使其中的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衬托、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生态调控功能的城市景观体系。

4.2 景观斑块

景观斑块包括组团绿地、街头绿地、居住区游园、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市级公园等。要确立城市生态斑块的尺度、数目、形状和位置,维护生态单元,确定生态跳板,成网培育;通过多种尺度、多种功能、多种层次的组合进行斑块生态设计。在设计中,除了要加强公园、绿地等人工植被斑块的建设,还应尽可能地保护水体、林地、湿地等具有复杂生物群落的自然和半自然斑块,并使其按照均衡且有重点地分布于城市之中,同时合理配置斑块内的植物,形成稳定群落,增加斑块间的异质性,为形成长期景观和发挥持续生态效益打下基础。

4.3 景观廊道

城市中的景观廊道包括道路、河流、沟渠和林带等,研究表明,景观廊道对生物群体的交换、迁徙和生存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有利于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的连续通畅,保持景观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公园、街头绿地、居民区绿地、道路绿化带、植物园、苗圃等城市基质上的绿色斑块,应与城外绿地系统通过“廊道”(绿化带)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生态景观的有机网络

5结语

总之,只有在规划和建设时充分考虑生态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因子,才能建设成生态城市,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