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亮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是世界范围的普遍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人和自然的新关系,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人类社会的新文明。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远意义

生态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突出。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从西方国家开始的工业革命,建立在廉价能源和廉价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上,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天气增多,等等;都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和蜕变正从局部的区域问题演变为影响全球的生态危机,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事实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不仅仅是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包括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内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类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重新构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与自然友好、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的工业化则是在能源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紧缺资源的条件下开始的。因此,自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十七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时候,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加强管理保护。尤其是近些年来,制定了很多专门性的、综合性的条例法规、标准、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整体而言,由于种种原因,“消耗大于补给,支出大于投入,污染大于保护”,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崛起,人民要幸福,我们就必须改变高消耗低效率的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同时,我国现存的资源总量、土地总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清自己污他人”的老路子。

一言以蔽之。正视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立足中国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内涵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的道路。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的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建设,而且还包括生态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概括起来,大致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全民实施清洁生产;三要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不仅要重视生态问题,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要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和出发点之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三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四是推进生态民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和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十分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绿化祖国、美化家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要重视和加强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一切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二要优化“人居”生态生活环境;三要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四要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文明。

建设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道德、法律规范约束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首先,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因此,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必须依赖有效的、长期的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并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自觉,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还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常识,也包括生态环境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生态保护技能等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但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现和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日益提升,在我国有必要将其纳入到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再教育体系之中去。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危机意识,超越自私和浅薄的视野,自觉地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加强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行为和风尚。“从娃娃抓起”,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生态环保观念和道德的、能够自觉地关怀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人”;教育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应当呵护自然、反馈自然、美化自然,为子子孙孙留下一个不遭受任何破坏和污染的美好生态家园。

当然,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再教育的体系,实行正规教育,还必须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实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及创建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基地建设等多种教育形式,来扩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使生态文明意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一种浓厚强大的生态文明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约束机制建设。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规范约束方式,包括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同样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的关系,实施德、法并举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约束机制。

生态道德规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的、职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观基础,坚持生态公正、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适度消费的原则。

健全的法律体制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维护人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道德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法律,虽然可以将人们的生态行为强制性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和制止道德底线以下的违规行为,但决不能代替道德的社会调试功能。只有将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才能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自觉意识的社会公民,从本质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切生态失范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最后,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发展。

社会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直接推动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克服实践活动的这种异化状态,遵循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的价值观,自觉调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要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成为人们的自觉生产实践,而且要使“健康、科学、文明”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行为。同时,党的意识形态机构特别是各种媒体,应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的传播渠道,增强宣传力度,为生态文明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应通过各种研究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力度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同时集中力量推行生态治理工程,诸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等;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物质条件。

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具有多种形式。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但是必须强调,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应当是具体的、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虚拟的。生态文明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作为重要目标,而且要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重要目标,研究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及其途径选择,通过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协调运转和共同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扬起智慧的风帆,驶向历史的明天,创造新的生态文明。

(作者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