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在精武杂志2008年第2期中,发表了一篇《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一)》的文章,第3期应该续写《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二)》,但由于许多读者来信、来函询问“萧氏原传八卦掌”里为何还有拳法?拳法的特点是什么?为此,在给《精武》写第3期稿时,临时改写了一篇《原传萧氏八卦掌揭秘》的文章,在这里还请其他的读者谅解!
下面,我继续从两个方面介绍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仅供读者参考。
一、八卦拳的技术内容:
了解八卦拳种在清代的原传风貌,首先必须对萧海波所传的八卦掌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萧海波所传的八卦掌共有八个大式,每大式含有七个小式,总称六十四式,合于八八六十四“卦”之数,拳式动作的含义,按大式各成类属,小式从属大式的类别。
依上所示,结合我们的实际观察,全部技术最终是以第式“大鹏展翅”的连续演进的运动形式,将进退迂回,纵横往来,左右反侧的打法动作,通过大幅度的斜行、孤行、环转交叉路线,统一在圈转盘旋的走法上表现出来。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用现在提倡的“系统思想”(目前国内外通称“三论”为“系统思想”,也即是公认的马克思的“系统思想”),一层一层地分析技术表现的外在的、内在的,以及层次之间的各方面联系和关系,考察这家拳法的所有表现是否都能统一在一个基本的核心的问题上面。
首先,从全部技术表现的集中点上看,是第式的大幅度斜行、弧行、环转交叉的连续动作路线,将所有功法统一在圈转盘旋的走法之中。这是技术上的总的特点,结合我们的调查,这一特点的外在联系,可以反映当时虹螺山八卦拳种对敌战争的冲锋陷阵的情景――对比太极拳的“四平八稳”,就不是这般情景。一套拳法要求具有冲锋陷阵般的威力,对比平直、平衡特点的拳法,在常说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问题上,就要加强功法及其难度。因此,全部技术总特点的内在要求,就成为加强功法的前提,上列八个大式的功法含义,反映着这样一个内容。
上述是我们从这个事物的整体特点上考察它的内在与外在之间的联系,下面,我们再考察一下,这套拳法的功法含义和总特点的关系。
八个大式(包括所属小式)的功法含义和顺序为:
桩法-拳法-掌法-腿法-腰身法-滚身法-走法-盘拳过步、行走活变之法。
结合我们实际观察演练分析的功法的联系,这里,在桩法之后,由拳而掌而腿而腰……直到行步、活变,原意是以桩法为筑基,逐步加强各个专门部分的功法,解决高难度问题,可以说它们没有脱离总的特点,它们的组织关系是合理的,有序化的――“有序化”是现代“三论”的一个重点方面,这是功法问题的外在联系。
外在联系的动态变化(动态变化是现代“系统思想”的主导部分)是更深一个层次运动的前提,是条件刺激。那么,内在联系又是什么呢?表列的第式为“盘拳过步、行走活变之法”,从该式的动作路线上看,说明这里是一个人的整体的空间运动。我们学习“三论”的“系统的整体性”思想体会认识了如下一个问题,即“是用腿拖着上体施展技法”,还是“发挥上体的动力作用”(首先是上体重力大于上肢的)呢?看一下表中各功法有专门的“身法”部分,我们说这家拳法的“功法”内容,突出了这个问题。
结合我们的活体观察,联系各个功法,可见,“掌法”、“腿法”、“腰身法”连同“滚身法”、“走法”、“行步法”专门功法,都筑基于“桩法功法之上”,这里反映了我们所考虑的“上体重力大于上肢或下肢”的关系。再看“走法”是特设的专门“身法”(腰身法、滚身法)功法之后,说明施展手、腿技法就不仅仅是“用腿拖着上体”去使用了。最后的功法是“盘拳过步、行走活变之法”(行步法),可以理解,在一系列专门性的功法具备而后,再展开技法的应用,前面所提出的“一个人的整体空间运动”,应具有的条件就能够创造出来了,这是功法与功法之间的联系。
各功法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表列的“卦象象征”含义,根据原传纳卦的意指,“三”象征人体上、中、下三盘连通,“三三”象征在三盘连通下的分化活变,析之如下:
阴“--”,阳“――”所组成的各个“卦象”,其中的“――”在一至四大式中,反映在人体的上肢、躯干、下肢三个部位的劲力所在;五至式中的“--”,象征着拳、掌、手、腿形成劲力而后的随整个人体在空间移动。
可见,功法的内在联系是在人体的各部位所形成的劲力,和它们统一在空间移动时又都是怎样的!
上述是我们对事物的内在、外在构成部分之间以及层次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的分析。自然。八卦拳原传的“卦象”含义,只能是人体的近似的。如果再想从“六十四卦”上逐一对号反而是多余的,不实际的了。
就这样,可以说萧海波所传的八卦掌法,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反映着核心问题所在。我们说。只有这样才能堪称为一个“体系”。
二、八卦拳的动作劲力
上文对萧氏八卦掌技术体系的分析,最后到达了动作劲力的问题。
原传八卦掌所以不同于民国以来流行的八卦掌,技术体系上的核心问题,最后是要归根于动作劲力问题的,关于武术运动的劲力问题。可以成为一项大的专题,本文在这里不可能详述,现仅就八卦掌范围,选了几个重点作一说明。
萧海波原传八卦掌的动作劲力特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转掌”时的手法、步法和身法三个方面:
1、手法的劲力特点 “转掌”时手臂持续地上平侧举伸向圆心,动作外在形式上的原传口诀是“拧肩吊臂”(即伸出的一臂,肩外旋,屈肘,上臂平举齐肩,腕外旋掌心向上与口平齐),技法口诀是“阴出阳入”。
萧氏八卦拳法不是定势发力(若此则仅在“桩法”或进退斜行等姿势上即可形成劲力了),因而在“腿法”功力向“步法”过渡(这是“转掌”步法功力的内涵,故“卦象”的第一爻为“--”)时。使上肢和上体特别是“转掌”时上举伸出的手臂,保持“桩法”形成的劲力(,‘桩法”功力是发力前肢体四面“支撑性”的劲力)。在原来只有支撑腿支撑好或只有在进退等动作下才能体现的劲力,还是在两腿活动支撑的条件下,再次形成这个劲力。可见,作为行走起来施展手法的动作,仅凭一股子一股子的冲击力量,没有活动条件下的发力前的“支撑性”劲力,动作的功能上总是偏缺的。
据此,再看原传的“拧肩吊臂”的手臂形式,施展技法时,看来是刚刚起势尚未发力的样子,想要转移它已是不容易的了,何况它再变转手法进击呢!这是原传八卦掌“托掌”的本来含义。
2、步法劲力特点
我们观察了多数人所走的民国
以来流行的八卦转掌(近年来依原传做过改变的不计在内),在它们走步时进行了一种试验:
当转掌人走圈时,另一人(不会武术的)从转掌路线的圆心用手指点指转掌人的手、臂及上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这时转掌人的手臂身势向着圆心,正是将要施展技法的得力时机),试验结果却是适得其反。情形是,转掌人无论是定住步或行走中,总是“擎撑”不住这个不会武术人的点指,而整体倾出圈外:不但如此,转掌人在对方点指持续时,是愈加抗力而自身倾出得愈剧。
据此,我们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①转掌人首先缺乏向上文所述的“擎撑”之力。
②转掌人上体的劲力结构不明(即所传“身法”不明),所出现的抗力都是对自己的制动力。
③转掌人走的是民国以来流行的步法,两腿所形成的结构失利,即自身整体空间脚面绷着贴近地面朝向圆周路线行进移动的方向不对(和对方阻力作用点是两码事)。
上列①在前文的“手法劲力特点”中已有说明,②将在下文的“身法劲力特点”中加以说明:现在重点分析转掌人的步法问题:
八卦掌原传的步法口诀是“阴摆阳扣”,即:沿圆周圈线内缘行走的脚步,是“阴摆”,脚尖朝向圆心,膝部形成的“顶角”也基本朝向圆心:沿圈线外缘行走的脚内收扣向圆心。叫做“阳扣”膝部形成的“顶角”也朝向圆心。依此,对比上试转掌人的步法,他是两脚尖沿圆周路线向前行走的,明显可见,两膝的“顶点”是沿圈线前进的,而面对阻力需要支撑的方向却在圆心,这自然会使支撑失利,而阻抑了上体、上肢传递劲力到支撑部位以抵制外加的阻力了。根据八卦拳特定的技法要求,转掌时的技法、功法、劲力等必须是针对着圆心方面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原传的步法就是这样被动的话,恐怕这家拳法早在清代就兴盛不起来了。
基于上述两膝角度的技法需要,行走时两腿都需要提膝旋胯以形成朝向圆心的“顶角”(“阳扣”腿胯内旋,“阴摆”腿胯外旋),这样,由于两腿髋、膝、踝三对关节都有动作,因而扩展了腿的各面筋力的伸张;在需要的时候,由于两腿的筋力很有余量,可以助长上体和两臂发生爆发性的劲力,也就不会因支撑腿的承重单调而动摇,致使上体连同两臂发力失效了。卢老曾多次见过萧海波师爷转掌时的走步,他的腰胯外总是较明显地呈现出“一浪催一浪”似的曲线所组成的平面圆周路线,这说明他的髋、膝、踝三对关节的屈伸旋转幅度和腿部各面的筋力长度。可想而知,如果转掌走步时腿的动作没有这样幅度,势必形成上体的矜持状态,那不是“稳定性”,而是给外加的力量提供自身被动的条件了。
3、身法劲力特点
关于身法劲力问题,我们做了多次试验,现在情况介绍如下:
试验对象:活体二人
动作姿势:二人各以“趟泥步法”姿势相对地各站在一个转掌圆周直径的两端(两脚步幅中心在直径端点),两人各以右臂伸向圆心,两人的两掌拇指外缘交叉靠紧(这时都掌心向上):
试验方法:一人做拧腰外旋,右掌外挂或右掌翻下的变劲外挂用力;一人原姿势不动,只做“擎持”式的抵制对方外挂的用力。
试验结果:主动用力拧腰外挂对方的一方,无论原掌用力或变掌继续换力外挂,总是自己脚跟离开地面整体倾出圈外。
针对这个试验结果。我们研究了河南和虹螺山的原传八卦掌,身法口诀要害是“拧裹偏斜下的身法四正”。这一口诀的含义,意在“圈转盘旋行走活变”时必然会出现上体、拧裹偏斜姿势,所以不使上体的胸、背、腰、腹四处产生制动性的筋力短缩,扭紧或有所塌陷,尽可能使该处筋力舒张开来。以便发挥该处的主动性位移传递筋力,助长上下肢的动作用力。
对照和八卦掌相近的各家拳法,在身法问题上,如太极拳主张“身正”,形意拳主张“斜中取正”,可见都是为了解决如上问题的,毋庸置疑,八卦拳由于特定的技法需要,身形总是处在“奇险”状态之下。这样,能够在身法问题上规定下来“拧裹偏斜下的‘身法四正’”能够解决技术上及其涉及的劲力机能方面的问题,说明这家拳法在武术史上是进入一个新的里程,这也正是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下的动态演进!